風市穴

(重定向自风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風市經穴名。出《肘後備急方》。屬足少陽膽經。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及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等。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Bkctm.jpg

  

目錄

取穴方法

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或簡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於體側,中指尖所到處即是。  

解剖

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主治疾病

常用於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側皮神經痛、腰病及腳氣的治療和保健。  

人體穴位配伍

風池穴大杼大椎穴命門穴關元穴腰陽關穴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  

名解

風,風氣也。市,集市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至本穴後,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向向外傳輸,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的,故名。  

氣血特徵

風市穴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

吸濕後下行中瀆穴。  

功能作用

運化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配伍用穴 配大腸俞環跳秩邊委中陽陵泉等穴治療腰腿酸痛;配大杼、大椎命門關元腰陽關等治療類風濕、痹證;配風池曲池外關血海穴治療蕁麻疹;配伏兔犢鼻足三里懸鐘等穴治療下肢痿痹等。  

應用

風市為足陽膽經的腧穴,位於下肢的大腿外側部。常主治下肢風痹、中風、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為治療風邪的要穴。

打大腿外側手自然下垂中指處的風市穴

「治風六穴」之說:在全身十四經的穴位中有六個帶「風」字的穴位,即風池、風門風府秉風翳風、風市,人們以前已述過一些穴位,其共同特點都是治風效果尤為突出,故常為稱之為「治風六穴」、「風字六穴」。中醫稱「風為百病之長」,六淫的其他邪氣多依附於風而起病,常出現「風濕」,「風寒」、「風熱」等病,機體中風邪有外風內風之分,其中內風致病氣根本在於肝、腎,正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常出現中風、面癱抽搐等病。中醫認為臨床上採取「治風六穴」來治療這類疾病,治風可起到同治諸邪的作用,內風外風同治,「風」字穴對預防這類疾病也有一定作用。

古代治驗《玉龍歌》說:膝腿無力身力難,原因風濕致傷殘,尚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悠漸自安(二市穴:風市、陰市二穴);《勝玉歌》說:腿股轉酸移步,妙穴說與後人知。環跳市及陰市,瀉卻金針病自除。

疾病治療舉例蜂針風市穴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

股外側皮神經炎,又稱感覺異常性股神經痛,以中年男性為多見,發病過程緩慢漸進,大多為單側性,主要表現為病人自覺大腿前外側皮膚呈針刺樣疼痛 ,同時伴有異常感覺,如蟻走感、燒灼感、寒涼感、麻木感等。開始發病時疼痛呈間斷性,逐漸變為持續感,有時疼痛可十分劇烈。衣服摩擦、動作用力、站立或活動時加重,夜間症状明顯,常影響睡眠。有時對觸摸、冷熱刺激更敏感。查體時大腿前外側皮膚的感覺、痛覺溫度覺減退甚至消失,有時伴有皮膚萎縮,但肌肉萎縮腱反射正常存在,也無運動障礙。該病發原因較為複雜,只要是外側皮神經的任何一段受到損傷均可引起本病,如脊椎增生性骨關節、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病變可壓迫刺激該神經引起本病。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痛風糖尿病肥胖風濕熱梅毒乙醇中毒甚至流感都可導致股外側皮神經發生炎症而致本病的發生。有些多發性硬化神經根炎神經系統病變腹部盆腔的發炎、腫瘤、結石等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診斷治療應仔細找尋原發病因。通過蜂針的活血通絡作用解除對該神經的刺激。由於該病的發生病機與外傷、受壓、受寒等原因引起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神經缺血缺氧有關。屬祖國醫學「皮痹」、「寒痹」範疇。蜂針具有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新陳代謝,提高肌肉和神經末梢興奮性,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及鎮靜止痛作用。具有散寒祛濕逐痹、活血痛絡止痛的作用。此外可對症治療給予維生素B1、B2、B12或以營養神經的飲食消除炎症輔助止痛。

蜂針治療方法:可用直刺法。配穴與治療時,可用沿經刺法,或用揚刺法(《內經》說:「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廣大者也」),即在該穴的前後左右約0.5~1.0寸處,再加用蜂針,或旁邊各點用散刺或點刺的方法。其他可配用腎俞、陽陵泉、梁丘血海等穴進行治療。  

治療

面肌痙攣發病率已明顯上升 ,對於面肌痙攣的治療卻一直未有很有效的方法。西醫一般採用抑制神經的藥物或損傷神經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使神經傳導消失,造成循環障礙,形成面癱,從而使痙攣停止。但過一段時間後,待面癱有所好轉時,痙攣也隨之複發,甚至痙攣複發於面癱恢復之前 ,以致雪上加霜,形成了面肌痙攣加面癱的雙重病症。面肌痙攣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面部一側或雙側抽搐,精神越緊張,痙攣抽搐越嚴重。其初期症状為眼瞼跳動,民間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之說,所以常被忽視。久之痙攣加重,甚者抽搐痙攣牽動口角 ,嚴重者連帶到頸部

採用以風市穴為主的針刺方法治療面肌痙攣收到較好效果。本組150例為門診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100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 1 6歲 ;病程最長2 5年 ,最短5個月 ;其中原發者120例,繼發於面癱者30例。治療方法取穴:風市為主 ,配翳風、風池、頰車合谷。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局部皮膚消毒後 ,配穴採用平補平瀉手法進針1寸,獲得針感後留針30min,加 TDP照射 。

人體穴位專題

腧穴相關電子書

人體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主頁(包含找穴方法視頻教程等內容)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 穴位功能說明圖 十四經脈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黑白大圖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足部.jpg
X tui.png
Jx-5-dan.jpg
Toubuxue.jpg

參看

關於「風市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