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苦竹茹
Kǔ Zhú Rú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化痰涼血。主煩熱嘔逆;痰熱咳喘小便澀痛尿血
英文名 Bitter Bamboo shavings
始載於 食療本草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採集】植物形態詳苦竹葉條。 詳竹茹條。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拼音名】 Kǔ Zhú Rú

【英文名】 Bitter Bamboo shavings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

採收和儲藏:冬季砍伐當年生長的新竹,除去枝葉,鋸成段,颳去外層青皮,然後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攤放晾乾。

【原形態】苦竹 植株呈小喬木灌木狀。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約6mm。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時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叢生,圓筒形,竿環很隆起;每節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側的節間下部1/4處稍平,鞘環有1圈褐色籜鞘基部殘留物,籜鞘厚紙質和革質,綠色,無或有細小的紫色斑點,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與竿相連處較密,內面光滑而有光澤,邊緣密被金黃色的纖毛;籜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籜舌截平,長1-2mm,邊緣密生纖毛;籜葉細長披針形,幼時綠色,多脈,無顯著的中脈;葉鞘無毛,有橫脈;葉舌質堅硬,截平,長0.5-2mm:葉片披針形,長8-20cm,寬5-28cm,質堅韌,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有微毛,尤以基部為甚;葉柄長2-7mm。花枝基部有蒼片,花序分技與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狀曲折,小穗綠色,小穗有8-12,小花,長4-6cm,綠色或淡紫色,小穗軸間長4-5mm,在杯狀頂端有纖毛;穎3-5,有銳尖頭,邊緣有纖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質,有橫脈,邊緣粗糙,內稃背部2脊間有溝紋,鱗被3,後方1片長於前方2片;雄蕊3,有細長而互相分離的花絲,花藥黃色,藥隔不伸出;花柱1,柱頭3,羽毛狀。穎果長圓形。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或平原,多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涼血。主煩熱嘔逆;痰熱咳喘;小便澀痛;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主下熱壅。

2.《本草綱目》:止尿血。

關於「苦竹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