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夭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苦夭 | 中藥圖典 |
苦夭 Kǔ Yāo |
|
---|---|
別名 | 鉤夭、苦板、輪薊、狹葉薊、牛刺犁、小樣刺米草、小薊 |
功效作用 | 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治暑熱煩悶,婦女崩漏,跌打吐血,痔瘡,疔瘡。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本草經集注》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
藥性 | 涼 |
藥味 | 甘、苦 |
【出處】 《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 Kǔ Yāo
【別名】 鉤夭(《爾雅》),苦板(《綱目》),輪薊(《蘇南種子植物》),狹葉薊、牛刺犁、小樣刺米草(《湖南藥物志》),小薊(《廣西中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中國薊的全株。秋季採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莖直立,有分枝,具蛛絲狀白色細柔毛。葉互生,基部葉花時即枯萎脫落,中部葉橢圓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3厘米,邊緣不整齊羽裂或不裂,具長短不等的刺,上面綠色,粗糙,下面被有蛛絲狀白毛,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頂生,開花後略下垂;總苞鐘形,長1.5~2厘米,寬2~2.5厘米;苞片多層,外層苞片先端具細短刺,內層苞片先端膜質,背面有粘涎腺1條,紫紅色;花全部管狀,花冠紫紅色,深5裂,裂片約為花冠筒部膨大部分的3倍;雄蕊5,花藥合生,頂端的附屬片倒楔形,基部有尾;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灰棕色。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長於山坡、路旁。分布江蘇、浙江、廣西、湖南等地。
【性味】 甘苦,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論》:"味苦,無毒。"
③《湖南藥物志》:"甘微苦。"
【功效與作用】 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治暑熱煩悶,婦女崩漏,跌打吐血,痔瘡,疔瘡。
①《別錄》:"主面目通身漆瘡。"
④汪穎《食物本草》:"煎湯洗痔。"
⑤《綱目》:"下氣,解熱。"
⑥《醫林纂要》:"解暑去熱。"
⑦《湖南藥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熱毒,利胸膈,除煩悶,補虛損。"
⑧《廣西藥植名錄》:"涼血,止血,活血,解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婦女崩漏:狹葉薊一兩,臭椿樹皮三錢,野鴨椿子三錢。水煎服。
②治牛箭(下部生疔瘡):狹葉薊、生大黃、犁口草、枇杷樹根、狗屎刺葉。搗爛,敷患處。
③治跌傷吐血或下血:狹葉薊根五錢,葉下紅四錢,野雞泡三錢,吉鳥根二錢,石膏一錢。水煎服。(選方出《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
關於「苦夭」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