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腸肌痙攣性疼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腓腸肌痙攣性疼痛是指一側或雙側小腿因寒冷,或姿勢突然改變等,引起的腓腸肌痙攣,局部疼痛,不能活動。

目錄

腓腸肌痙攣性疼痛的原因

可有以下五種致病因素 : 寒冷 :外界環境潮濕寒冷時,若準備活動不充分,易發生腓腸肌痙攣。冬季夜間睡眠後腓腸肌痙攣更為多見。

過度疲勞 :過度運動肌肉疲勞時,小腿突然用力,可引起腓腸肌痙攣,有時它是全身肌肉痙攣的一部分。

全身脫水失鹽 :出汗和排尿過多,使血中的氯化鈉濃度降低,引起腓腸肌痙攣。

精神緊張 :由於運動比賽時精神過度緊張,平時又有跟腱周圍炎,準備活動不充分而發生肌肉痙攣。

缺鈣 :老年人骨質疏鬆症患者、幼兒佝僂病患者,血鈣低於正常值,使神經肌肉應激性增高,也易發生肌肉痙攣。

腓腸肌痙攣性疼痛的診斷

症状轉筋,即指小腿筋脈牽掣拘攣,痛如扭轉,是一種常見的症状,男女老少皆多見,常於夜間睡眠時發生,四時皆有,臨床以一側或兩側小腿肚突然抽搐劇痛為特點。輕者數分鐘,重者半小時以上,按摩後方能緩解。

腓腸肌痙攣性疼痛的鑒別診斷

應與下面的情況相鑒別:

1.行走後小腿肌肉痙攣 行走後,小腿痙攣也是一種經常出現的情況。多因行走或跑動時間過長,下肢肌肉過度勞累所致。

2.小腿酸痛 小腿酸痛是有多種原因造成的小腿肌肉酸痛,是多種疾病症状,一般是由小腿的筋骨長期勞損,缺鈣,慢性疾病等引起,中醫則認為與氣虛有關。

3.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壓痛 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壓痛是靜脈血栓形成的特徵性表現,靜脈血栓形成是靜脈的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症,並伴有繼發性血管腔內血栓形成的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四肢淺表靜脈或下肢深靜脈。其臨床特點為患肢局部腫痛、皮下可捫及有壓痛的條索狀物或伴有病變遠端淺表靜脈曲張靜脈迴流受阻現象。偶可因血栓脫落而造成肺栓塞

症状:轉筋,即指小腿肚筋脈牽掣拘攣,痛如扭轉,是一種常見的症状,男女老少皆多見,常於夜間睡眠時發生,四時皆有,臨床以一側或兩側小腿肚突然抽搐劇痛為特點。輕者數分鐘,重者半小時以上,按摩後方能緩解。

腓腸肌痙攣性疼痛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其他治療:轉筋俗稱小腿肚抽筋,現代醫學稱為「腓腸肌痙攣」。其病機一為肝血不足,筋脈失養。肝主筋,藏血以榮筋,夜臥則血歸於肝而藏,榮筋之血,尤顯不足,故於夜間發生筋脈抽搐疼痛;二為下肢受寒養涼,經氣不利,使肢體(常見於小腿)肌肉攣急、劇痛、僵硬、屈伸不利等。其發生多於睡中,或伸欠而作。治療以補血養肝為法,採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四物湯加味。本方善於補血養肝,對轉筋有一定的療效。方中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補血養肝,懷牛膝肝腎,強筋骨,疏通血脈,引藥下行,直達病所;桑寄生續斷補肝益腎,養血補血;白芍、木瓜甘化陰入肝經舒筋活絡,長於治小腿轉筋;獨活桂枝祛風勝濕溫經祛寒,治手足攣痛;甘草配白芍,名為芍藥甘草湯,功能緩急止痛,主治腿腳攣急,有鎮靜鎮痛、鬆弛平滑肌等作用,諸藥合用,共奏補血養肝,舒筋活絡,鎮痙止痛之效。使陰血充,筋脈健,則轉筋自愈。

中醫治療:中醫認為,該病發病原因,多由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受風冷寒濕之邪侵襲所致,如《諸病源候論》云:「轉筋者,由榮衛氣虛,風冷氣搏於筋故也。」《素問》又載:「外冒於寒而腠理閉密,陽氣郁拂,熱內作,熱燥於筋,則轉筋也。」筆者治療此症,常以補肝養血、舒通筋脈、溫經祛寒的方法治之,藥用當歸15g,熟地20g,白芍20g,川芎10g,木瓜15g,懷牛膝10g,桑寄生15g,續斷10g,獨活10g,桂枝10g,炙甘草15g,每日水煎服1劑,每劑煎2次,早晚分服。   加減法:若見體虛者加党參黃芪各15g,大棗12枚,以益氣補虛;小腿發麻或抽搐甚者,加天麻10g,全蠍6g,炙蜈蚣2條,以熄風止痙;內熱口乾舌紅者,加知母麥冬各10g,以養陰清熱

西醫治療:【藥物治療參考】 1、肌肉注射維生素B1和B12。 2、常服活性鈣或其它鈣劑。 3、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參看

關於「腓腸肌痙攣性疼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