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衄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耳衄,病證名。指血從耳中溢出的病證。《馮氏錦囊》:「耳中出血,少陰火動所致。」李東垣曰:「耳中無故出血,名曰耳衄。乃肝腎相火上逆,迫血而。」有虛實之分:因少陰虛火致者,血出淡紅,不疼不腫,脈象細數無力。治宜養陰清熱止血。用生地麥冬飲、知柏地黃東加減。因厥陰肝經火盛致者。耳中出血多鮮紅,腫痛並作,脈象弦大有力。治宜平肝清火涼血、止血。用柴胡清肝湯加減。腎開竅於耳,手足少陽經脈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見於肝膽火旺、腎虛火旺以及飲酒多怒之人。肝膽火旺者,常有頭痛煩躁,夜寐不安,口苦咽干關脈弦數等症,治宜清瀉肝膽實火,用龍膽瀉肝湯。腎虛火動者,多見性慾亢進,煩躁遺精,舌干紅,脈弦細數等症,治宜滋陰降火,方如知柏地黃湯、六味丸導赤散。外治用十灰散龍骨末吹耳中。《瘍醫大全》卷十三治耳衄用「白龍骨研細吹耳內。又方:人牙、麝香研細。每用少許吹耳內,即干。」

關於「耳衄」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