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鼻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組織學》 >> 呼吸系統 >> 鼻腔
組織學

組織學目錄

鼻以軟骨和骨構成支架,表面的皮膚較厚,皮脂腺汗腺較發達。為痤瘡的好發部位。鼻腔內面覆以粘膜,粘膜下方為軟骨、骨或骨骼肌鼻粘膜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三部分。

(一)前庭部

前庭部(vestibular region)是鄰近外鼻孔的部分。粘膜表面為復層扁平皮上皮,近外鼻孔處為角化型上皮,其餘為未角化上皮。固有層緻密結締組織。近外鼻孔的粘膜含鼻毛和皮脂腺,鼻毛無立毛肌。可阻擋胃吸入空氣中的大塵粒。近呼吸部的粘膜固有層內有少量混合腺及彌散淋巴組織

(二)呼吸部

呼吸部(respiratory region)的面積較大,占鼻粘膜的大部,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鼻中隔中下份等粘膜。生活狀態的粘膜呈淡紅色,表面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杯狀細胞較多(圖14-1)。上皮纖毛向咽部快速擺動,將粘液及粘著的塵粒推向咽部而被咳出。固有層結締組織內有較多粘液腺、漿液腺和混合腺,分泌物經導管排入鼻腔,與上皮內杯狀細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層粘覆於纖毛上。呼吸部粘膜的血液供應較豐富,並有豐富的靜脈叢,中、下鼻甲處尤多,使粘膜形成許多小隆起。靜脈叢管壁薄,腔大似竇狀,它們隨動靜脈吻合的開放和關閉而有周期性充血變化,通過散熱和滲出,對吸入空氣起加溫和濕潤作用,患鼻炎時,靜脈叢異常充血,粘膜腫脹,分泌物增多,鼻道變窄。固有層內淋巴組織較多,還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肥大細胞,患過敏性鼻炎時,鼻分泌物中可見此類細胞。

人鼻呼吸部粘膜


圖14-1 人鼻呼吸部粘膜HE × 100

Ep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 G腺泡 V小靜脈

(三)嗅部

嗅部(olfactory region)粘膜面積小,位於上鼻甲和相對的鼻中隔上份及鼻腔頂部,人兩側嗅粘膜的總面積約2cm2,某些動物的嗅粘膜面積大,如狗為100cm2。活體的嗅粘膜呈棕黃色,與淡紅色的呼吸部分界明顯.嗅粘膜表面的嗅上皮為假復層柱狀上皮,無纖毛細胞和杯狀細胞,由支持細胞基細胞嗅細胞組成(圖14-2)。

1.支持細胞 細胞呈高柱狀,頂部寬大,基部較細,游離面有許多微絨毛。核卵圓開,位於細胞上部,胞質內含有黃色色素顆粒。支持細胞分隔嗅細胞,使每個嗅細胞為一個功能單位,兩者之間形成連接複合體,起支持和保護嗅細胞的作用。

2.基細胞 細胞呈圓形或錐形,位於上皮深部。細胞有細小突起,伸於上皮內其他細胞之間。基細胞有分裂和分化能力,能分化為支持細胞和嗅細胞。

3.嗅細胞 嗅細胞(olfactory cell)呈細長梭形,是一種雙極神經元,它是唯一的一種存在於上皮內的感覺神經元。嗅細胞分散於支持細胞之間,人約有107個,狗有2.2×108。嗅細胞分胞體樹突軸突三部分,含核的胞體部位於上皮的中部。頂部的樹突呈細棒狀,伸向上皮表面,突起末端膨脹大呈球狀,稱嗅泡(olfactory vesicle),從嗅泡伸出10~30根纖毛,稱嗅毛(olfactory cilia)。嗅毛較長,向一側傾倒,平鋪在上皮表面,埋於較厚的漿液層內。嗅毛的結構不同於動纖毛,基內的微管無動力臂,故嗅毛無擺動性。胞體基部伸出細長軸突,穿過基膜,在固有層內由施萬細胞包裹,形成無髓神經纖維,組成嗅神經(圖14-2)。嗅神經穿過顱骨篩板,與嗅球內的神經元樹突構成突觸。嗅毛為嗅覺感受器,可能具有不同的受體,分別接受不同化學物質的刺激,使嗅細胞產生衝動,傳入中樞,產生嗅覺

嗅粘膜固有層為薄層結締組織,與深部骨膜相連。固有層內的血管較豐富,並有許多漿液性嗅腺。嗅腺腺泡分泌的漿液經導管排至上皮表面,可溶解吸入空氣中的化學物質,刺激嗅毛。漿液的不斷分泌,又可清洗上皮表面,保持嗅細胞感受刺激的敏銳性。

嗅粘膜上皮細胞超微結構模式圖


圖14-2 嗅粘膜上皮細胞超微結構模式圖

參看

32 呼吸系統 |  32
關於「組織學/鼻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