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X射線檢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神經系統X射線檢查(X-ray examination of nervous system),主要指對顱內疾病和椎管內疾病的檢查。顱內腫瘤顱腦損傷腦血管疾病,腦部炎症寄生蟲病先天性發育異常脊髓疾病常用 X射線檢查確診。檢查目的是確定疾病的有無,病變位置(定位診斷),病變大小、範圍及數目(定量診斷)和病變病理性質(定性診斷)。檢查方法分為非損傷性檢查(如頭顱平片及脊椎平片)和損傷性檢查(如氣腦造影腦室造影腦血管造影脊髓造影脊髓動脈造影等)。19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成像術(MRI)以及相繼出現的磁共振成像術可使腦和脊髓及其病變直接成像,大大擴展了檢查範圍,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而且是非損傷性檢查。

X射線檢查方法繁多,每種方法都有它的適應症,並非對所有的疾病都有診斷價值。因此,一般是依據病史、症状、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作出初步診斷,再根據診斷需要和每種檢查方法的價值和限度、選擇恰當的檢查方法。有時,需選用幾種方法,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診斷。一般是先選擇簡單的,非損傷性檢查如頭顱平片、CT、MRI等,必要時再選用血管造影。自從CT與MRI應用以來,氣腦造影和腦室造影已很少使用。

目錄

頭顱平片

用於顱內疾病的初步檢查。常規照後前位和側位片。通過觀察、分析頭顱的大小、形狀、顱骨的結構、蝶鞍、岩骨與內耳道顱內鈣化等改變來進行診斷。有時需加照一些特殊攝影位置。

顱內腫瘤臨床上常見。根據顱內的局限性骨質破壞和增生、蝶鞍的增大和變形、內耳道的增大和顱內的病理性鈣斑,不僅能確定顱內腫瘤的存在,而且有時能對腫瘤的位置和性質作出判斷,但不能作出定量診斷。近30%的顱內腫瘤可經頭顱平片確診。

腦膜瘤多發生在腦表面,接近顱骨,可引起鄰近顱骨的局限性骨質破壞和增生;垂體瘤生長在鞍內,長大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蝶鞍的增大和氣球狀變形;顱咽管瘤多生於鞍上,易發生鈣化聽神經瘤多生於內耳道內,可引起內耳道增大和破壞。根據上述變化有可能作出相應的診斷。常見的腦膠質瘤可引起鈣化,這對診斷雖有價值,但出現率不高,因此,頭顱平片對腦膠質瘤的診斷價值有限。

由於顱骨本身疾病也會引起顱骨改變,所以,在確定顱內腫瘤時,需除外顱骨疾病。

顱內炎症、寄生蟲病和腦血管病時只在少數患者出現鈣化,且多缺少特徵性,因此,頭顱平片的診斷價值不大。

顱內疾病在頭顱平片上出現變化的機會不多或這些變化只提示有顱內疾病的存在,不能藉此作出定位或定性診斷,這是頭顱平片診斷的局限。這也說明頭顱平片正常並不能排除顱內疾病。為了確定疾病的有無、位置和性質,常需作進一步檢查,如CT或腦血管造影等。

顱腦外傷時,頭顱平片可用為初步的X射線檢查,可直接顯示顱骨骨折及其位置與類型,可根據骨折是否通過血管溝,並結合臨床表現,以間接推斷腦損傷情況。由於平片不能顯示至關重要的顱內血腫和腦損傷情況,所以常需行CT檢查。

顱腦發育異常時,常可根據頭顱平片上頭顱的大小及形狀上的改變而確診,故平片的診斷價值較大。

可以看出,頭顱平片的診斷價值依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由於方法簡單,沒有痛苦和危險,又較經濟,因此應用較為普遍。

氣腦造影

是經腰椎穿刺小腦延髓池穿刺注入氣體,以顯示腦室腦蛛網膜下腔的 X射線檢查方法。腦室和腦表面的蛛網膜下腔充以氣體後,由於氣體比腦的密度低,兩者形成對比而成像。位於兩側大腦半球內的側腦室、主要在兩側丘腦間的第三腦室、居中腦內的中腦導水管和位於腦幹小腦間的第四腦室同相對應的腦的解剖關係較為恆定。這樣,就為病變的定位診斷提供了解剖基礎。

顱內腫瘤和腦膿腫肉芽腫囊腫血腫等在顱內佔據一定的空間,統稱為佔位性病變。腦室因佔位性病變對腦的壓迫而發生變窄、變形和移位。根據這些改變發生在腦室的部位,可作出佔位性病變的定位診斷,但不能確定病變的性質。根據腦室和蛛網膜下腔的擴張可診斷腦萎縮性病變。

氣腦造影分大劑量氣腦造影和小劑量緩慢定向氣腦造影兩種。前者是分次行腦脊液和氣體的等量交換,注氣總量為60~8ml,以使腦室與蛛網膜下腔同時顯影。適於檢查腦萎縮性病變和腦先天畸形等。後者是分次、小量、緩慢注氣,總量為20ml。適於檢查顱內佔位性病變

氣腦造影屬損傷性檢查,有一定的痛苦和危險。自從CT問世以來,已很少應用。

腦室造影

是經頭皮切口,顱骨鑽孔,直接穿刺側腦室,將造影劑注入腦室內,以使腦室顯影的X射線檢查方法。囟門未閉合前,可經囟門穿刺側腦室。造影劑可用水溶性碘劑、碘苯酯或氣體。水溶性碘劑彌散性好,腦易充盈顯影,反應較輕。可用60%碘酞葡胺、雙碘酞葡室胺、甲泛葡胺或三碘三醯苯。後二者是非離子型造影劑,效果較好,一般用4~5ml。

腦室造影適用於顱內佔位性病變的定位診斷,不能作定性與定量診斷。由於CT的應用,腦室造影已很少使用。

腦池造影

是經腰椎穿刺或小腦延髓池穿刺,注入氣體或甲泛葡胺或三碘三醯苯,使腦池顯影的 X射經檢查方法。因為碘酞葡胺電漿型有機碘造影劑對神經毒性作用大,能引起不良後果,不能使用。

腦池造影主要用在橋小腦角池和鞍上池,用以檢查橋小腦角腫瘤,如聽神經瘤和鞍上區腫瘤(如顱咽管瘤和垂體腫瘤向鞍上延伸)。腦池造影比較安全,但腦池顯影不夠清楚,所以單獨使用較少。多與CT掃描並用,對杳出上述兩個部位較小腫瘤有較大價值。

腦血管造影

是向腦血管中引入水溶性有機碘劑,使腦血管顯影的 X射線檢查方法。腦血管內含碘造影劑後因密度增高而顯影。這樣就可觀察腦血管本身的形態,適於診斷腦動脈瘤、血管畸形和血管閉塞等腦血管病和對手術療效的觀察。臨床上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腦供血不足時,常需行腦血管造影。腦血管與腦緊密相鄰,其走行位置及其與相鄰腦間的解剖關係有恆定的規律。因此,可根據腦血管的移位、牽直或迂曲、增粗或變細等改變,確定顱內腫瘤等佔位性病變的位置。有時,腫瘤內血管結構因充盈造影劑而顯影,可根據腫瘤內血管結構的形態估計腫瘤的性質。由於CT對顱內腫瘤的診斷很可靠,所以,CT使用後腦血管造影診斷顱內腫瘤者已減少,但若需了解腫瘤的血供情況,則仍需行腦血管造影。

腦血管造影分頸動脈造影椎動脈造影和全腦血管造影。

頸動脈造影使幕上大部分腦血管顯影,故可用於檢查幕上病變,應用較多。方法有經皮穿刺法和導管法。穿刺法簡便,可行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穿刺,一般在2秒鐘內注完10ml造影劑,如50%泛影葡胺,並在 6稱鍾內連續攝片3張,以使腦動脈、靜脈靜脈竇顯影。需攝前後位和側位片。導管法指經動脈(多經股動脈)採用塞爾丁格氏技術(經皮膚動、靜脈穿刺)插入導管,用壓力注射器注入造影劑。導管尖放在選定的動脈入口處。

椎動脈造影使幕下腦血管和較少部分幕上腦血管顯影,主要用於檢查後顱凹內病變。常用導管法,少用穿刺法。操作技術與頸動脈造影類同。

全腦血管造影是同時顯示頸內動脈及椎動脈,以全面觀察顱頸部血管的造影方法,用於檢查腦血管病。有經動脈導管法和經靜脈法。前者是使導管尖放在選定的動脈入口處,用壓力注射器注入造影劑。分別對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進行插管造影即可。後者是經靜脈快速注入造影劑,造影劑經心臟到達腦動脈,並使之顯影。只有同數字減影技術並用,才能顯示腦動脈。臨床上很少採用。

為了使腦血管和病變顯示清楚,可在造影基礎上採用一些附加技術,如數字減影技術和放大技術。

數字減影技術需使用數字減影設備,多用動脈導管法向腦動脈引入造影劑,行快速連續曝光,至少1秒鐘3幀,共6秒鐘,取得由動脈到靜脈各期的圖象。通過減影裝置任意選擇兩幀圖象配對,就可得到消除了骨骼和軟組織而只有血管影象的圖象,突出了血管的影象,有利於顯示血管及其病變。可以分別獲得腦血管的動脈期、靜脈與靜脈竇期的圖象。由於造影劑用量少,發生反應的機會降低。

腦血管放大攝影是在腦血管造影發現病變或可疑病變後,利用放大攝影技術重複進行造影。可以改善小動脈閉塞、側支循環和腫瘤血管結構的顯示,有助於診斷。

顱內靜脈竇造影

是將水溶性有機碘劑引入顱內靜脈竇,使之顯影的方法。用於診斷硬膜外血腫、靜脈竇栓塞矢狀竇旁腦膜瘤,可了解矢狀竇通暢和腦靜脈迴流情況,海綿竇造影可用於診斷垂體微小腺瘤。臨床應用較少。

簡便的方法是頸動脈造影的最後一張照片延遲於注入造影劑後6~8秒鐘時攝照,照影時適當壓迫頸靜脈。此外,還有靜脈竇穿刺法、導管法和顱骨板障注入法等。

脊椎平片

是椎管內病變的初步檢查方法。

脊髓、脊膜、脊神經和血管內在椎管內與脊椎骨相鄰。這些組織的病變,如腫瘤,可直接累及脊椎骨而引起骨質改變,如骨質破壞,有可能藉此對病變的位置和性質作出判斷。若病變小,未影響脊椎骨或不引起脊椎骨改變(如脊椎網膜粘連),則脊椎平片表現正常。因此,脊椎平片正常,並不能排除椎管內疾病。此時,常需行脊髓造影或CT檢查。脊椎骨的病變,如結核、腫瘤及椎間盤脫出等,可壓迫脊髓和脊神經而引起神經症狀,此時脊椎平片可顯示病變,可藉此作出診斷。

檢查脊椎應照前後位及側位。為顯示椎間孔椎弓可加照兩側斜位。需分段攝照頸椎胸椎腰椎等。

脊髓造影

是經腰椎穿刺或小腦延髓池穿刺將造影劑注入蛛網膜下腔以顯示脊髓和脊神經的 X射線檢查方法。是診斷椎管內病變的重要方法之一。觀察充以造影劑的脊蛛網膜下腔和造影劑流動的情況,可了解脊髓的大小、形狀及位置變化、有無流動不暢或梗阻及梗阻部位和梗阻面的形態等。藉以診斷椎管內腫瘤等佔位性病變、脊蛛網膜粘連、椎間盤脫出和黃韌帶肥厚等疾病。造影劑用水溶性有機碘劑、碘苯酯或氣體。在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穿刺部位有皮膚感染時,應暫緩造影。

碘苯酯脊髓造影的對比好,應用較多。一般用量為3~6ml。造影劑注入脊蛛網膜下腔後,邊抬高檢查床的頭側或足側邊透視,以觀察造影劑在椎管內流動的情況及其形態。發現梗阻或改變,則行局部正、側位攝影。造影可確定腫瘤的脊段及腫瘤與脊膜的關係,即確定腫瘤位於硬脊膜外、硬脊膜內或脊髓內,診斷價值較大。對椎間盤脫出和脊蛛網膜粘連的診斷也較為可靠。病變小、未造成椎管梗阻,則可能無所發現。碘苯酯可使原有神經症状加重、引起慢性脊蛛網膜炎併發症,但不多見。

水溶性有機碘劑脊髓造影時必須使用毒性小的甲泛葡胺或三碘三醯苯非離子型造影劑。碘劑彌散於腦脊液中,顯影較好,可顯示較小的病變。能檢查全部椎管。常與CT掃描並用。

氣體脊髓造影由於對比差,顯影不清,故應用較少。

脊髓動脈造影

是經導管將水溶性有機碘劑引入脊髓動脈內,以檢查脊髓動脈血管發育異常和脊髓缺血性疾病的檢查方法。

經股動脈將導管分別插入椎動脈、肋頸干頸升動脈開口注入造影劑,行選擇性造影可使頸段脊髓動脈分支顯影;行每一肋間動脈及腰動脈的選擇性動脈造影,則胸段和腰段脊髓動脈顯影。造影劑需用甲泛葡胺或三碘三醯苯。每支動脈內可注入3~6ml造影劑。攝影常延續到造影劑注射後25秒,因為脊髓的血管發育異常,循環常較慢。

脊髓動脈造影可顯示脊髓動靜脈發育異常的病理形態、位置、範圍等等,是診斷這一疾病的有效方法,有助於分型,對選擇治療方案,制定手術計劃和估計預後都很重要。

脊髓動脈造影可並用減影技術和放大技術。造影可引起軀幹及下肢痙攣和暫時性脊髓功能障礙。要分別作每支肋間動脈、腰動脈的選擇性造影,手續較繁,又要有一定的經驗。因此,其應用只限於檢查脊髓的動靜脈發育異常或閉塞性血管疾病,而不用於其他椎管內疾病的檢查。

椎靜脈系造影

是穿刺棘突,注射水溶性有機碘劑,使椎靜脈系顯影,以診斷椎管內病變的X射線檢查方法。

椎內靜脈叢亙及脊椎全長,由位於脊髓前方兩旁的椎前靜脈叢和位於脊椎後方的椎後靜脈叢組成。脊髓腫瘤、脊椎骨腫瘤和椎間盤脫出時,通過觀察椎內靜脈叢的截斷、充盈缺損、變細、移位和椎外靜脈叢的過度充盈和擴張,可確定病變的位置,但不能確定病變的性質。若病變小或離靜脈叢較遠,不引起靜脈叢變化,則不能診斷。此法診斷價值有限,臨床應用不多。

關於「神經系統X射線檢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