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羊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盤羊角
Pán Yánɡ Jiǎo
別名 大角羊、羱羊、盤角子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主瘟疫高熱
英文名 argal horn
始載於 中國藥用動物志
毒性  
歸經 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藥 名】:盤羊角

【來 源】:為牛科動物盤羊的角。

【功 效】:清營涼血

【主 治】:用於外感時行疫毒所致的發熱症、傳染病、發熱。

性味歸經】:苦、咸,涼。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一10克。

【別 名】:大角羊、羱羊、盤角子

【動植物資源分布】:本種分布於我國西藏、西北、華北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捉後,取角研末備用。

【拉丁名】:盤羊 Ovis ammon Linnd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中藥化學成分

角含多類、角蛋白甾類。角經酸水解後得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  

動植物形態

1.青羊,體長0.9-1.1m,尾長13-17cm,重約30kg。四肢短,蹄狹窄。眶下腺甚為退化,有足腺,無鼠踩腺。雌雄皆有角,角短而直,斜向後上方伸出,二角基部很靠近,尖端略向下彎。余部角有環棱。一般身體色為灰棕色,個體有差異或呈深灰或為棕褐色。喉部後方有一白斑。四肢、腹部、尾幾同身色。

2.北山羊,個體大,肩高約1m,尾長超過耳長,重40-50kg。雄羊頜下有須,長約15cm,雌羊須很短。無眶下腺,雄羊有尾下腺,前肢有足腺。雌性角小,雄性角發達,長達1m左右,斜向後方生長,形如彎刀,角橫切面呈三角形,平面朝前,角上有許多大而顯著之橫棱。自頭枕部沿背脊到尾基部,有一條黑色縱紋。胸部及腹側黑色,腹面白色。四肢前面由上至下有黑棕色縱紋,尾向體背色,尾尖棕黑色。

3.盤羊,體形中等大,健壯,身高1.1m,長約1.5m左右。肩高大於臀高。耳較小,尾短不及耳長。雌雄均有角。雄性角粗大,尤以基部為甚。角往側面彎曲成360度的圓形螺旋。角鞘外面有明顯而狹的環棱。近基部則消失。角長1m。雌性角小,約為雄性角的1/5。體背淺灰棕或暗棕色,胸腹部黃棕色,下腹及鼠踩部白色,臀部有白斑。尾色與體背相似,尾上面並有一棕色中線。

關於「盤羊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