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葉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葉藤
Bái Yè Ténɡ
白葉藤
別名 紅藤仔、飛揚藤、胱皮藤、紅絲線、扛棺回[海南]、鐵邊、蜈蚣草、籬尾蛇、藤羊角扭、母乳藤、對面笑、鳥仔藤、淋汁藤、飛楊藤、牛蹄藤、脫皮藤、扛棺回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止血散瘀止痛。主肺熱咳血肺癆咯血胃出血癰腫瘡毒跌打刀傷;蛇蟲咬傷
英文名  
始載於 中國植物志
毒性 小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白葉藤

【別名】紅藤仔、飛揚藤、胱皮藤、紅絲線、扛棺回[海南]

【來源】蘿藦科白葉藤屬植物白葉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晒乾。

性味歸經】甘、淡,涼。有小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血。用於肺結核咯血,肺熱咯血,胃出血毒蛇咬傷,瘡毒潰瘍疥瘡跌打刀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能。用於肺熱咳血胃潰瘍出血等症;外用治跌打刀傷、瘡疥和毒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鮮品3~5錢;外用鮮品搗爛外敷。

【備註】

(1)服用本品過量,能產生腹痛副作用

(2)海南的扛棺回原植物除白葉藤外,尚有同科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及景天科植物伽藍菜Kalanchoe laciniata (L.) DC.。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具乳汁;小枝通常紅褐色,無毛。葉對生,矩圓形,長1.5-6厘米,寬0.8-2.5厘米,兩端圓形,頂端具小尖頭,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色,無毛;側脈每邊5-9條。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比葉為長;花蕾矩圓形,頂端尾狀漸尖;花萼5裂,內有10枚腺體;花冠淡黃色,裂片條狀披針形,比花冠筒長2倍,向右覆蓋;副花冠生於花冠筒內面,卵圓形;雄蕊5枚,載粉器匙形,每室1個。蓇葖果長披針形,長達12.5厘米,直徑0.6-0.8厘米;種子頂端具種毛。 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台灣;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生灌叢中。葉、莖、乳汁有毒。全株供藥用,治毒蛇咬傷、跌打刀傷、瘡疥、肺結核咳血、胃出血等。

關於「白葉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