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乳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乳菇
Bái Rǔ Gū
白乳菇
別名 辣味乳菇、蘑菇、羊脂菌、白奶漿菌、板栗菌、白蘑菇、石灰菌
功效作用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白乳菇  

目錄

簡介

別名

辣味乳菇、蘑菇

來源真菌擔子菌傘菌目紅菇科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 (l. ex fr.) gray,以子實體入藥。

生境分布

生於闊葉林內地上。分布於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四川、雲南。

性味

歸經苦,溫。

功能

主治追風,散寒,舒筋活絡

備註

為「舒筋丸」最主要原料之一。

科屬分類

紅菇科

拉丁文名

Fructificatio Lactarii Pioperati

生態環境

散生或群生於針、闊葉混交林下,以溫帶和亞熱帶為習見。為多種樹種的外生菌根菌。6-10月常見。

採收和儲藏

秋季採摘,晒乾備用。

資源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功效分類

祛風散寒藥舒筋活絡

藥材基源

為紅菇科真菌辣乳菇的子實體。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中藥化學成分

本品含辣乳菇二醛(piperdial),辣乳菇醛醇(piperalol),絨白乳菇醛(velleral)和異絨白乳菇醛(isovelleral)等。  

主治與功效

主治

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功效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選方

該菌色白,有白色乳汁溢出,如羊脂,故有白乳菇、羊脂菌、白奶漿菌等名。  

用藥禁忌

《滇南本草圖說》:「患冷疾腹痛泄瀉者忌食。」  

動植物形態

菌蓋寬5-15cm。中部下凹呈淺漏斗狀。干,白色,無毛絨,無環紋。蓋緣漸薄微上翹。菌肉白色,堅脆,傷後不變色。味辣。乳汁白色,不變色。菌褶白色,下延。柄短而粗,高4-6cm,粗1-3cm。孢子球形、闊橢圓形,(6-7)μm×(5-6)μm,壁具微。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菌蓋扁半球形,中央臍狀,或呈近漏斗形,白色,稍帶黃色。菌肉白色或淡黃色。菌褶密,分叉。蛋殼色或白色。菌柄短圓柱形,或向下漸細,長2-6cm,直徑1-3cm,白色,內實。氣微,味辣。

關於「白乳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