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到: 導航, 搜索

(cervical mass),以頸前區喉結兩側腫大或有結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外科常見疾病。俗稱「大脖子」。以西北高原地帶及山區較為多見。相當於西醫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腫瘤。一般起病緩慢、病程纏綿,局部漫腫或有結塊,皮色不變,逐漸增大,不會破潰。古代文獻中將癭分為五種,即氣癭肉癭血癭筋癭石癭

癭的病名最早載於《說文解字》,謂癭即頸瘤。隋代《諸病源候論》提出癭的病因是憂恚氣結等情志因素,以及經常飲用山水、黑土中的泉流。晉代《肘後方》用海藻酒治療癭病、唐代《千金要方》用豬靨散、羊靨丸治療癭病,後世治療則多用含碘的植物,如海藻海帶黃藥子等。

目錄

氣癭

可隨喜怒而消長的一種癭病。多見於高原地區。其外因是飲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內因是情志不暢、憂怒無節、氣化失調。在青春發育期、妊娠期哺乳期,可因腎氣虧虛、水不涵木、肝失所養、痰氣凝結而引起此病。氣癭好發於青年,女多於男,尤於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為多,但在流行地區常發生於學齡兒童。初起時頸前區瀰漫性腫大,且逐漸增加,邊緣不清,皮色如常,並不疼痛,按之質軟,少數病人可捫及一個或數個大小不等的結節,能隨吞咽而上下移動。此病一般無全身症状,但當氣癭腫脹過大而下垂,則可覺得頸前區有沉重感。如果腫脹進一步發展而壓迫氣管,則有氣急喘鳴;如果脈絡受壓則頸胸部淺靜脈擴張;如果喉間氣機受阻則發音嘶啞。其治療,一般以內服藥為主,宜疏肝理氣解郁消腫,以四海丸加減。飲食上應經常吃些海產植物,如海帶、紫菜等。在氣癭早期也可採用針灸療法。取穴:肩髃曲池內關風池等,針刺或艾灸。少數氣癭巨大或有多發性結塊並伴有心悸、易躁、怕熱、多汗等症状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肉癭

癭病腫塊較局限而柔韌者稱為肉癭。其特徵為喉結一側或雙側有圓形結塊,質柔韌,按之能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發展緩慢。好發於成年人,女性患者居多。多因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氣鬱結而損傷脾胃,以致脾失運化,飲食入胃不能化生津微,反而生濕成痰,結於頸前區皮肉之間所致。初起在喉結正中一側或雙側有單個腫塊,呈半圓形,表面光滑,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按之不痛,生長緩慢,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状。少數病人因腫塊增大壓迫喉部,氣機阻塞而呼吸困難,甚至聲音嘶啞。此外還有部分患者可出現性情急躁、胸悶心悸、怕熱多汗、消谷善飢、形容消瘦神疲乏力、手顫、大便薄,女性間有月經不調閉經,其治療以理氣解郁、化痰軟堅為主,用海藻玉壺湯加減。胸悶不舒加香附鬱金,心悸汗多加棗仁、茯神遠志熟地,手顫加鉤藤珍珠母白芍,消谷善飢加生石膏知母便溏乏力白朮、山藥,月經不調加鹿角片蓯蓉菟絲子益母草,腫塊堅硬加赤芍露蜂房蛇六穀。亦可服中成藥小金丹逍遙丸、黃藥子酒等。局部外敷陽和解凝膏。針刺取定喘穴,隔日針刺一次。應用中藥治療3個月後腫塊無明顯縮小,或腫塊質地變硬、症状明顯加重者,則應及時手術。

石癭

癭病腫塊質硬如石,不能移動,也不隨吞咽而上下移動者稱為石癭。為頸部惡性腫瘤,相當於甲狀腺癌。多因情志內傷、肝脾失調,以致濕痰內生、氣鬱血瘀,也可由肉癭日久轉化而成。患者以女性居多,年齡多在40歲以上,既往可能有肉癭病史。喉結一側或兩側多年存在的腫塊,在短期內迅速增大,質地堅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邊緣不整、推之不移,在吞咽時腫塊上下移動明顯減少或粘著不動。局部感覺疼痛,向耳及枕部、肩部擴展,甚則腫塊過大可引起聲音嘶啞、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同時頸側淋巴結腫大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沉或澀。一經確診需及早手術,否則發生肺、腦、骨髓等轉移,預後不良。

參看

關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