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桑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海桑
Hǎi Sānɡ
別名  
功效作用 活血消腫。主扭傷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Hǎi Sānɡ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桑科植物海桑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nneratia caseolaris(L.)Engl.[Rhi-zophora caseolaris L.]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鮮用。

【原形態】 海桑,小喬木,高5-6m。全株無毛。具多數呼吸根。小枝通常下垂,有隆起的節,幼時具鈍4棱,稀銳4棱或具狹翅。葉對生;葉柄長5-7mm;葉片厚革質,形狀變異大,闊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10cm,寬3-5cm,先端鈍尖或圓形,稀具尖頭,基部漸狹而下延成楔形;側脈每邊8-12條,纖細,不明顯。花單生枝頂,徑約5cm;花梗短而粗壯;花萼筒平滑無棱,淺杯狀,果期碟形,裂片平展,通常6片,裂片比萼筒長,內面綠色或黃白色;花瓣6,條狀披針形,暗紅色,長1.8-2cm,寬0.25-0.3cm;雄蕊極多數,花絲粉紅色或上部白色,下部紅色,長2.5-3cm,花藥腎形花柱長3-3.5cm,柱頭頭狀。果實成熟時直徑4-5cm。花期冬季,果期春夏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邊泥灘上的紅樹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圓球形,皺縮,直徑2-3cm,頂端有殘存的花柱,基部有宿萼及小果柄,窠萼6裂,裂片長三角形成淺碟狀,淡棕綠色,厚革質。氣微香,味酸甜。

化學成份】 葉中的脂肪酸主要為亞麻酸(linolen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和少量油酸(ole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甾醇成分主要為谷甾醇(sitosterol)和豆甾醇(stiginasterol),烴類主要為角鯊烯(squalene)。

【功效與作用】 活血消腫。主扭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海桑」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