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醫學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o6u.jpg

【英】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目錄

歷史沿革

泰山醫學院是國際知名的高等醫學院校,坐落在舉世聞名的泰山腳下,蜚聲中外的國際旅遊名城泰安城內。

泰山醫學院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至創辦於1911年的齊魯大學醫學院。1952年由齊魯大學醫學院、山東省立醫學院、華東白求恩醫學院合併成立山東醫學院。1970年8月,在「備戰備荒」和「學校越辦越向下」的影響下,山東省革

Bko6v.jpg

委會決定,山東醫學院與山東中醫學院合二為一,稱為山東醫學院,由濟南遷往泰安新泰縣樓德鎮(現新泰市樓德鎮)辦學。同年10月前後,兩校遷到樓德,1971年2月中旬正式合併。1980年由樓德遷至泰安,1981年經國務院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為「泰山醫學院」。

建校三十年來,學校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學校創建時期(1974-1981年),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創建;二是學校建設時期(1981-2001年),泰山醫學院的建設;三是學校跨越式發展時期(2001-至今),建設新校區,學校跨越

雄偉壯麗泰山腳下的泰山醫學院

式發展。  

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的建立

1970年8月,在「備戰備荒」和「學校越辦越向下」的影響下,山東省革委會決定,山東醫學院與山東中醫學院合二為一,稱為山東醫學院,由濟南遷往新泰縣樓德鎮(現新泰市樓德鎮)辦學。同年10月前後,兩校遷到樓德,1971年2月中旬正式合併,佔用新泰第二中學和泰安地區農校的全部房地產,作為校本部,下設棗莊、薛城、驛城、曲阜、兗州、泗水、新泰、新汶、寧陽、樓德10個教學點,分屬棗莊、樓德、曲阜、新汶4個教學大隊管理。1971年3月,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1972年開始在樓德建教學樓和醫院。

1974年8月,山東省委決定在樓德建立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同年11月23日,省委以魯發[1974]109號文件正式下達了建分院的決定,規定分院的專業設置為醫療專業,學制三年(當時稱為本科),發展規模為1000人。附屬醫院的建設規模為300張病床。決定明確指出:「分院設黨委會、革委會,由總院和地區黨委雙重領導,以總院領導為主。分院按省屬院校一級配備領導幹部,發給有關文件。分院的教職員工和教學設備由總院統籌解決,不能解決的人員缺額,由省委組織部、省革委教育局、衛生局和有關地區解決。」總院在樓德的「所有校舍、土地、教學基地,統歸分院使用。」「分院附屬醫院的醫療設備由衛生局解決。」「新泰縣樓德醫院

校徽

併入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附屬醫院。」1977年山東醫學院改為衛生部部屬院校後,分院改由省衛生廳主管。

樓德分院院址包括原新泰二中、泰安農校、新泰縣樓德醫院等4個互不相連的院落,加上後來徵用土地,共佔地263畝。學校邊建設邊開展工作,到1980年,共完成建築面積31174平方米,加上原有平房,全院共有建築面積42924平方米。根據省委的指示精神,分院的教職工隊伍主要靠總院調配,其次由省組織人事部門協助調進。建院初期,總院決定調給分院138名教職工,實際到校報到的只有116人,其中骨幹教師只有36人。後經省人事部門和省衛生廳調進10幾名高年資醫師,學校又商調和抓緊培養一批青年師資,教學工作才得以正常進行。到1980年,教職工隊伍發展到313人,其中教師136人。

按照當時建分院的決定,總院應抽調三分的設備裝備分院。但總院由於儀器設備自身都不能滿足要求,所以調給分院的儀器設備、圖書資料極為有限。實驗室只能裝備三分,很多教室桌椅不全,教學條件相當困難。為改善辦學條件,學校只能每年從有限的經費中擠出一點,以添置設備。到1980年儀器設備總值才62萬元,圖書4萬冊,實驗課只能開出60%。

附屬醫院的建設是與學校同步進行的。遵照省委魯發[1974]109號文件規定,新泰縣樓德醫院的人、財、物和

畢業頒發醫學碩士學位

房地產於1975年1月1日併入分院附屬醫院。並院之初附院只有60張病床,130名工作人員。1976年11月15日,附院遷到新建成的醫院開展工作。到1980年醫院開設250張病床,工作人員發展到242人。

建院初期,分院實行學校、醫院合一,統一領導。1979年,將附屬醫院改為分院領導下的獨立單位。

為保證臨床教學,經省衛生廳批准,泰安地區醫院承擔了我院教學醫院的任務;聊城地區一院、二院,新汶礦務局中心醫院,萊蕪縣醫院,新泰縣醫院等作為實習醫院。

建院初期,學校只設醫療專業,1976年前為三年制,1977年後改為四年制,當時都稱本科。由於條件限制,實際招生不足,到1980年在校生才達到542人;只達規模要求的54.2%。

由於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建校初期的辦學方針和指導思想是:「深入開展教育革命,把學校辦成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教學點下放到新泰縣紅旗、樓德兩個公社數個大隊,以使學生、教師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過程中學習業務。在招生和畢業生分配上,按照所謂「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審查相結合」的辦法招生和逐步實行「社來社去」的分配製度。

粉碎「四人幫」後,從1977年始恢復了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十一屆三中會全後,學校批判了「兩個估計」,經過撥亂反正,清除「左」的影響,調整機構,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學校開始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從1974年到1980年,全體教職員工和醫護人員,面對各種干擾,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辦學,盡了最大努力培養醫學人才。六年中共招生1042人,畢業496人,培訓「七二一」大學生80人,為地方開辦各種訓練班,共培訓1278人。

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學校還開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出版了學報,部分教師在泰安地區醫院建立了免疫實驗室,對惡性腫瘤的診斷進行了研究,發表了4篇論文,受到了衛生廳的表彰。  

泰山醫學院的建設

1979年6月13日,省委批覆:同意將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遷至泰安,名為「山東醫學院泰安分院」。1980年4月,省計委下達了在泰安建校的設計任務書,學校開始在泰安進行基本建設。11月24日,省府《關於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遷往泰安辦學的復函》對貫徹執行省委的《批覆》作了若干規定。1981年1月1日,分院開始從樓德遷來泰安。

學校遷來泰安後,遵照省府《復函》中關於「除附屬醫院屬泰安分院外,其餘房舍交泰安地區辦教育使用」的指示精神,於1981年將樓德的房地產移交給泰安地區,共計土地130畝,房舍624間,建築面積23893平方米。

1981年9月28日,省府以魯政發[1981]124號文通知:接教育部1981年7月11日教計高字[1981]157號文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命名我院為「泰山醫學院」。

學校遷到泰安之初,佔地150多畝,建築面積19048平方米(大部分為平房)。後經學校幾次征擴用地,並加快建設,至1993年底,共佔地189畝,建築面積71143平方米,其中新建實驗大樓、教學樓、職工宿舍樓等共計59383平方米,完成基建投資1706萬元。

1980年3月,省教育廳批准我院臨床醫學專業學制由四年改為五年。1981年9月28日,省政府魯政發[1981]124號文件規定我院臨床醫學本科專業規模為1200人,每年招生200人。

氣勢磅礴的泰山醫學院

從1985年開始,學校根據社會需要和自己的學科優勢,在繼續辦好臨床醫學專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急需的短線專業。經省教育廳(教委)批准:1985年2月增設放射技術專業(專科),學制三年,每年招生50人;1988年11月增設醫用電子儀器專業(專科),學制三年,從1989年開始招生,每年50人;1991年6月增設計劃生育醫學專業(專科),學制三年,每年招生50人,同時批准該院放射技術、醫用電子技術專業改名為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工程技術;1993年增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本科,學制五年,從1994年開始招生。至此,學校發展為具有4個專業的高等醫學院校。

為適應社會需要,學校還開展多渠道辦學,自1984年開始,致力發展成人教育,開辦了脫產臨床醫學專科、護理專科、醫學影像專科升本科;夜大臨床醫學專科、護理專科;專業證書班臨床醫學專科、護理專科、醫學影像專科、醫用電子專科,以及各類短訓班等。另外還設有職業中專醫士、護士兩個專業。

與泰安衛校合校以後,1981年專任教師達到210人。但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水平亟待提高。為此,學校一方面聯繫引進高學歷師資,一方面通過在職培訓和派出進修,提高現有師資水平。到1993年底,專任教師269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62人,講師157人,助教31人,教師中研究生學歷佔26%。大部分教研室都有了學術帶頭人。師資結構趨向合理。

1981年以來,學校不斷增加設備購置經費,多方籌集資金近300萬元,改善實驗設備條件。到1993年底,儀器設備總值達728萬元,等於合校前的12倍,已開實驗課時數基本達到教學大綱要求。學校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1985年建成電教室,1992年建成視聽中心,配備了一套完整的比較先進的電化教學設備和1700多部教學片,能以2-3個頻道同時播放教學節目。還能承擔有關的各種製片任務。

圖書館藏書逐步增加,1993年達到14萬冊,中外文期刊1100種,報紙70多種。1990年建成了4394平方米的圖書館樓,分別設立了教工和學生閱覽室,共430個座位,為教學、科研和學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教學任務繁重和設備條件簡陋的情況下,學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自1980到1993年,共上科研課題322項,其中省、廳計劃課題60項,取得科研技術成果67項,完成學校自定的科研題目261項,發表論文862篇,出版著作79部;出版學報44期。

學校積極開展學術活動,特別是1985年以來,先後選派部分教師分赴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考察,聘請和接受日本、美國、瑞典等國家以及國內的專家學者來我院講學。我院教師到外地參加省以上學術會議360多人次,交流論文340篇。有40多次省及全國性的學術會議在我院召開。

1984年省政府批准在泰安市建附屬醫院,設計規模為600張床位。1987年10月,附院開始由樓德遷來泰安,1988年5月20日正式在泰安開診。到1993年底,附院佔地109畝,建築面積32545平方米,床位420張。興建14500平方米的病房大樓,增加病床300張。1992年7月20日,學校黨委決定醫學系臨床教師到附院工作,較好地解決了醫教矛盾,促進了臨床教學和醫療工作的共同提高。1990年4月13日,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在省衛生廳與濟南市領導的主持下,與我院簽訂協議,成為泰山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1987年7月19日,省衛生廳批准泰安市中心醫院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泰安市精神病院、省千佛山

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

醫院、聊城地區人民醫院、聊城地區第二人民醫院、萊蕪鋼廠醫院、新汶礦務局中心醫院為我院臨床教學實習醫院。在部隊領導的支持下,八十八醫院也承擔了我院的教學實習任務。

到1993年底,該院共有2所附屬醫院,14所教學醫院,5所教學基地,2所實習醫院,共有教學、實習病床6000餘張。

學校從樓德搬遷泰安二次建校,在省委、省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加快學校建設。這期間,新建教學樓、學生宿舍樓、職工宿舍樓、學生餐廳禮堂,1.2萬平方米的教學實驗大樓等基本建設。投資400萬元在附院建成臨床教學區,投資建成計算機信息網路中心,加大教學科研投資,圖書經費逐年遞增。學校不斷加強硬體建設,美化綠化校園,優化育人環境,辦學條件有較大改善,學校建設初具規模,在某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98年,學校通過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同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加強教職工隊伍建設,特別是師資隊伍建設,這是學校的根本性建設,一方面培養和提高現有教師隊伍,加強在職學習和送出培養,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教學能力和學術水平;同時實施安居樂業措施,引進高層次人才;採取傾斜措施,穩定師資隊伍;建立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積極性等,使我院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35歲以下教師中,碩士以上學歷的達到55.9%,在高等院校中位居前列。

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形成了比較健全的教學管理制度,並彙編成冊,使教學工作有章可循。強化教學質量監控,堅持教學檢查制度、處以上干部聽課制度、教學督導制度、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制度、考試分析制度、教學信息周報表制度等。並把常規教學檢查工作擴展到各教學醫院。制定了關於加強學生臨床機能訓練的具體措施,明確帶教教師責任。同時制定了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優秀教案等評選辦法,進行評選、表彰和獎勵。學校為教學管理部門、部系及教研室配備了微機和管理軟體,利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修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加強了外語、計算機課程教學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了選修課的門類,加大人文社會科學類選修課的比例,優化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加強教學研究,確立教學科研課題160項,其中有6項列為省教委計劃課題。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改進實驗教學方法,為促進學校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學校科研工作上檔次,上水平,取得顯著成績。省「八五」重點學科骨外科1996年順利通過省教委專家組驗收,影像醫學學科被評為省「九五」重點學科;附院放射科、老年醫學學科被評為省醫藥衛生重點學科。重點學科建設,對相關學科起了輻射和帶動作用,提高了我院整體科研水平。1998年6月,我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骨外)兩個重點學科同時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

學校從樓德搬遷泰安到三校併入前,佔地203餘畝,建築面積12.8萬平方米。學校有外科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老年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設臨床醫學、臨床醫學與英語、臨床醫學與計算機、醫學影像學、護理學、臨床醫學(計劃生育方向)6個本科專業;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計劃生育醫學、護理學等6個專科專業。在校生3528人。

學校時有教職工641人,有專任教師322人,其中正副教授153人,博士27人,碩士95人,省級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3人。

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761萬元,藏書16萬冊,中外期刊1230種,建有中國教育科研網校園網(與網際網路連接)。有6個教學綜合實驗室。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醫藥衛生重點建設學科;有骨科研究所、微循環研究所和醫學影像研究室等11個科研機構。有教育技術中心、計算機教學中心、計算機信息網路中心、中心實驗室、實驗動物中心等教學輔助機構。有3所綜合性附屬醫院,7所教學實習醫院,供教學、實習用病床5840餘張。

「九五」以來,學校承擔上級計劃科研課題15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省部級計劃課題30項。發表科研論文2240篇,出版著作130部。鑒定技術成果99項,獲上級科技成果獎74項。

學校從樓德搬遷泰安,經過20多年的建設,到三校併入前,學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學校建設初具規模,為學校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跨越式發展

2001年,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省直部門所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管理體制的通知》(魯政發[2001]20號),國家計生委泰安人口學校、山東省泰安化工學校、山東省中醫護士學校併入泰山醫學院。

學校佔地總面積30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75.1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11億元(不含土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2812萬元,圖書133.88萬冊,電子圖書54.48萬種,中外文現刊1417種,中外文資料庫11個。初步建成數字化校園,網路建設居于山東省高校先進行列。學校主辦的《泰山醫學院學報》為山東省優秀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三校併入泰山醫學院,在擴大招生規模,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和辦學實力等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2000年,在醞釀並校中,對人口學校和化工學校的部分專業進行了調整,已增設了公共事業管理、人口統計、製藥工程、環境工程4個專業,招收241名學生。三校併入後,學校在校各類普通學生7872人,2001年招生3075人,比2000年增加招生1700多人,在校各類學生達到9900人。2004年全日制普通在校生達到12000多人,各類成人教育在校生11000多人,招生規模迅速擴大。

學校規模的擴大為新泰山醫學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對擴大辦學規模,充實辦學資源,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提高辦學效益,推進新泰山醫學院向綜合性大學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學校規模擴大後,黨委研究制定了學校長遠發展規劃,確定學校中長期辦學規模和建設規劃。對學校現有4個校園的功能布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調整、統一建設,同時按綜合性大學用地要求,2002年徵用土地近3000畝,高起點、高標準地進行總體規劃,建設新校區。新校於2002年底開工建設,2003年9月批近7000學生入新校區。新

泰山醫學院是全國佔地面積最大的醫學院校

校區整體規划具備適合20000名在校生規模的辦學空間,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

學校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醫學專業本科教育為主體,以醫工結合為特色;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遠程網路教育;同時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努力把新泰山醫學院辦成醫、工、文、理、管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

在鞏固、加強原有的主體專業、優勢專業、特色專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拓寬專業領域,提高辦學層次。2000年以來,我院新上了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公共事業管理、環境工程、藥學7個本科專業,臨床醫學與英語、臨床醫學與計算機兩個本科雙專業以及11個非醫學類的專科專業。2002年又批准了7個本科專業,2003年開始招生。現在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已達31個,成為辦學主體,涵蓋醫學、工學、文學、理學、管理學和教育學等學科門類。成人教育由1999年的3個專業,增加到現在的10個,聯合辦學點擴大到29處,跨越全省15個地市。2000年前成人教育僅開展專科學歷教育,從2001年開始開展本科學歷教育,成人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從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院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同年招收外科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碩士研究生10名。2000年,我院新上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老年醫學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2003年我院新增「神經生物學」、「藥理學」、「內科學」、「運動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婦產科學」6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我院現有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10個。研究方向達60多個。200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突破100人。

為適應辦學規模擴大的需要,學校加大了教學投入,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逐年加大投入購買教學科研設備。加強了教學手段現代化和實驗室建設,現已建成計算機多媒體教室12個,所有教室全部配備了電化教學設備,教學用微機880台,實現了微機聯網。購進電子圖書25萬冊,建成擁有100台微機的電子閱覽室。基礎部的機能實驗室、放射系的CAD實驗室等實現了多媒體教學,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01年成立了基礎醫學研究所,學校投入近800萬元購置大型先進科研儀器設備,基礎醫學研究所成為功能涵蓋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形態學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基地。

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行「培養、引進、提高、穩定」的人才政策,師資隊伍水平顯著提高。對學歷不達標的教師進行了崗位調整,加強了教師的業務培訓,採取各種措施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有11名院士受聘為我校客座教授,培養和引進博士、碩士153人。現有90人正在職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學校十分重視對年輕教師的培養,採取以老帶新、講課比賽、教學能手評選等多種形式,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近幾年引進師資150多名,全部充實到教學和學生管理第一線。

調整教學資源,加強教學管理,我院建立了16個教學院、部、系,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建立並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強化管理,加強教學與科學研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積極開展教學與科學研究,主動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勢,教學科研工作保持了穩定、有序、良好的運轉態勢。學校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的辦學格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近期規劃。  

學校概況

泰山醫學院的前身是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自1974年起獨立辦學,1980年由樓德遷至泰安,1981年經國務院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為「泰山醫學院」。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4年獲得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多年來,學校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繼承傳統,艱苦創業,教學、醫療、科研、管理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十五」期間,學校緊緊抓住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果斷決策,乘勢而上。2002年征地近3000畝建設新校區,該項目被列為山東省和泰安市重點建設項目。新校區的建設,使學校辦學資源顯著增加,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專業領域不斷拓寬,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高校。

五嶽獨尊下的泰山醫學院

目前,我校在職教職工1589人,專任教師111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385人。13名院士受聘為我校教授。現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9713人,其中碩士研究生513人,本、專科生19200人。學生來自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學校設有社會科學部、基礎醫學部、臨床醫學系、人口與計劃生育學院、放射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管理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運動人體科學系、生物科學系、國際教育學院、口腔醫學系等16個教學院部系。有生命科學研究所、放射技術研究所、藥物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所、運動醫學研究所等科學研究機構。有各類實踐教學基地182個,其中附屬醫院10所(直屬附院1所、非直屬附院9所)。

設有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護理學、藥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物理學(醫學物理學方向)、市場營銷(醫藥方向)、英語等29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工學、文學、理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有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內科學、外科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神經生物學、藥理學等1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骨外科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藥理學為山東省重點學科,老年醫學、影像醫學為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學科,腦微循環實驗室為山東省重點強化建設實驗室。

學校佔地總面積30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77.2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11億元(不含土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4196萬元,各類圖書256.56萬冊。初步建成數字化校園,網路建設居于山東省高校先進行列。學校主辦的《泰山醫學院學報》為山東省優秀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科研、醫療、文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日本、韓國、美國、英國、烏克蘭、新加坡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醫院建立了比較穩定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每年選派優秀教師和科研人員出國講學、研修,與日本、韓國高校互派本科生交流學習。

堅持「質量第一」的辦學觀念,秉承「明德、學是、格物、求真」的校訓,倡導「日新至善」的優良校風、「業精德馨、誨人不倦」的教風、「勤奮嚴謹、學而不厭」的學風,弘揚「登攀」泰醫精神。堅持「以醫學科學為主體,醫工結合為特色」的發展思路,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生就業率、考研錄取率在山東省同類院校位居前列。

多年來,學校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和校園文化建設。開展了「文明校園」、「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等一系列創建活動,並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先後獲得全國大中專學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和優秀組織單位、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高校文明校園、山東省德育工作優秀高校、山東省高等學校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泰醫院醫學學術地位五嶽獨尊

黨委領導

書記:王家富

副書記:王學春 郭愛英 孫永華

委員:王家富 王學春 郭愛英 孫永華 付朝廣 王慶寶 張成利

行政領導

院長:王學春

副院長:王慶寶 張成利  

重點學科

山東省強化建設重點實驗室 腦微循環實驗室 省教育廳 2001年

重點學科 外科學(骨外) 省教育廳 1991年已驗收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省教育廳 1995年已驗收

影像醫學 省衛生廳 1997年已驗收

老年病科 省衛生廳 1997年已驗收

藥理學 省教育廳 2005年

一、腦微循環實驗室

腦微循環實驗室於2001年被山東省教育廳批准為省級強化建設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是夏作理教授。該實驗室是199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微循環研究所全資支持,以我校臨床神經病學、臨床藥理學為基礎建立的。十多年來我校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了重點建設。目前該實驗室是國內唯一專門的腦微循環實驗室,基礎與臨床的結合、醫與藥的結合是實驗室的突出特色,在國內同類實驗室中處於先進行列,並在國際微循環界及相關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實驗室現有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液質聯用儀、毛細管電泳儀流式細胞儀都卜勒血流儀、超速離心機熒光顯微鏡、圖像分析儀、PCR儀、凝膠成像系統、毛細管電泳儀、微循環觀測儀等價值近2000萬元的儀器設備及50張病床的專有病房。目前具有副高職稱以上人員35名,博士10名,碩士19名。職稱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的學術隊伍和先進、精密的科研儀器為腦微循環實驗室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十五期間(2001-2004年),實驗室參與2項國家自然基金和1項「973」項目子課題,30項省、廳級研究課題及多項聯合課題。形成了腦微循環與(卒中)神經元損傷、腦微循環與信號轉導、腦微循環與癲癇、腦微循環與血壓四個穩定的科學研究方向,並進行了微循環膠囊治療腦血管病和癲癇、銀杏葉製劑防治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損傷、三七皂甙防治腦梗塞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目前已有10項成果達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獎、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二、三等獎8項,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廳(地)級獎勵15項,亞洲微循環聯盟青年科研獎4項。在國內外發表中、英文研究論文139篇,其中有20餘篇被SCI收錄。近幾年主編學術專著5部,副主編1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自成立以來,實驗室積極開展教學和學術交流活動。199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掛靠青島醫學院),1995年開始與山東醫科大學聯合招收碩士生,2001年與協和醫大聯合培養博士生,同年實驗室主任夏作理教授被批准為山東大學的博士生導師,2006年增設為山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所屬臨床科室1997年被批准為省醫藥衛生重點科室。世界微循環聯盟主席Terence Ryan教授、亞洲微循環聯盟主席修瑞娟教授在內的多名世界著名微循環和神經科學專家曾多次來實驗室參觀交流。1993年實驗室參與籌建中國微循環學會併當選為常務理事單位,1995年被接納為世界微循環學會、國際腦血流與代謝學會會員。將於2007年4月承辦亞洲微循環聯盟會議。

二、省級重點學科

(一)外科學(骨外)

外科學(骨外)學科於1991年被山東省教育委員會批准為山東省屬本科高校重點學科。該學科是學校歷史上第一個省級重點學科,對促進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該學科現有教授(主任醫師)5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6人,醫學博士3人,醫學碩士8人,碩士生導師4人。擁有國際先進的層流手術室、CYBEX肢體等動功能評定與訓練系統、G型臂X光機、Styker關節鏡系統(3套)、C型臂X光機(2台)、X線骨密度儀等現代化診療設備。

目前,該學科已形成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1)脊柱不穩發病機理及其治療的研究;(2)關節軟骨疾病發病機理及其治療的研究;(3)生物材料的研製與開發。三個研究方向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在人工髖、膝關節置換、關節鏡手術、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股骨頭壞死、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脊柱測彎、脊柱骨折脫位、老年性骨關節炎、斷肢(指)再植等多個方面的診斷治療技術達國內及國際先進水平。

自1992年以來該學科承擔省科委、省教育廳、省衛生廳科研課題十餘項,已鑒定課題7項。發表論文45篇,其中中華系列雜誌發表11篇,出版著作10部。「螺旋式椎體融合器的研製與應用」研究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其中融椎器的研製屬國內首創,並在全國推廣應用。

(二)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學科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學科於1995年被山東省教育廳批准為「九五」省重點學科。該學科始建於1985年,是國內高校中建立的第一個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學科。2001年10月順利通過省教育廳驗收。專家組評價該學科「不僅為我國的影像醫學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專業人才,而且有力地牽動了醫學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確立了該學科在全國知名的地位。

該學科擁有一支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目前,有教授12名,副教授16名,博士7名,碩士20名,省級、校級中青年學術骨幹6名,有18名教師被遴選為碩士生導師。經過多年建設,現有磁共振成像機、數字胃腸機、DR、乳腺靶X光機、彩色超聲都卜勒診斷儀、遙控胃腸X光機和懸吊式X線攝影機、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鈷60放射治療機、模擬定位機、腫瘤後裝治療機等大型整機設備,儀器設備總值達2300萬元,實驗室面積達7500平方米,實驗室總體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國內率先建設「醫學影像技術博物館」,博物館的建成不僅用於影像技術展示、設備陳列,也成為醫學影像技術教學的重要基地。博物館面積現為2000平方米,已收集具有收藏價值的CT、X線機、MR、DSA系統等X線設備200多台件,為學科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條件。

目前,該學科確定了醫學影像診斷學和醫學影像成像技術兩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學科組人員圍繞這兩個方向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近三年來立項科研課題24項,其中廳局級8項,校企合作橫向課題3項。獲各級科研獎勵共29項,發表論文162篇,其中被SCI、EI收錄7篇。出版著作、教材30餘部,其中主編面向21世紀醫學影像學專業全國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一版2部,編委2部;主編面向21世紀醫學影像學專業全國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二版2部,編委4部;主編全國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4部,編委8人;2006年承擔教育部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6部。學科組人員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與探索,《醫學影像設備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有5項教學研究課題列為省教育廳的項目,承擔的山東省教育廳普通高校改革試點專業《醫學影像學》已通過教育廳專家組的鑒定,達國內領先水平。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是以醫工結合為特色、以影像技術研究為主的學科,1998年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1999年率先在全國招收影像技術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目前在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60餘名,本科生1600餘名,專科生500餘名,同時舉辦各種層次的成人教育。已有畢業生4000餘名,分布在全國多個省市的各級醫院,多數已成為業務骨幹。

近幾年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先後與日本東京醫科大學、日本帝京大學放射學部、日本國立中心、日本名古屋大學、韓國延世大學等國外院校和研究機構及國內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關係,選派優秀學術骨幹不定時進行短期進修和出國留學。另外還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定期來校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通過對外擴大交流,及時了解國內外學科最新發展動態,有效促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三)影像醫學

泰山醫學院放射學院前身為泰山醫學院放射系,成立於1985年。放射學院現為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山東省「九五」「十一五」重點學科點,衛生部全國放射技師培訓基地,衛生部放射技師培訓基地,全國高等教育研究會醫學影像學教育分會副理事長單位。學院現開辦醫學影像學、生物醫學工程、應用物理學(醫學物理方向)三個本科專業。

放射學院現有醫學影像診斷、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設備學、放射治療與防護、生物醫學工程、醫學物理學、醫藥機械、自動控制8個教研室,有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工程、物理學、醫學影像設備(醫學影像博物館)、金工實訓中心5個實驗室。教學設備總值達到3200餘萬元。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6人,其中正高職稱(教授、主任醫師)11人,副高職稱(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高級實驗師)23人,中級職稱(講師、主治醫師、實驗師)24人。教師中,博士9人、碩士39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優秀教師和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人,省級或校級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11人。

近年來,學院承擔並完成上級科研計劃課題18項,主編醫學影像專業全國規劃教材5部,教育部 「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6部,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醫學影像學專業為山東省教育廳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山東省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重點學科。2006年,醫學影像學專業被確定為省級特色專業,2007年被確定為成人教育省級特色專業,影像技術實驗室2007年獲省級實驗示範中心。放射學院已有2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

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放射學院形成了醫、工、理相結合的專業教學特色,醫學影像學專業,在國內享有較高辦學聲譽。

醫學影像學專業

現代醫學影像學專業是醫學影像學、臨床醫學、信息科學的交叉融。是現代醫學的標誌學科。

放射學院1985年開辦醫學影像技術專科教育,1994年開辦醫學影像專業5年制本科教育,本專業主要培養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醫學成像理論,具備影像檢查技術、放射治療技術、大型影像設備功能研發、放射線管理等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像診斷基礎的專業技術人才。

畢業生可在醫療機構、高校、科研單位,從事醫學影像診斷、醫學影像技術、放療技術工作,或到大型醫學影像設備公司從事設備安裝與維修、設備管理工作。

本專業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綜合工程學、醫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交叉邊緣學科,其基本任務是運用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中的有關問題,研究利用工程技術手段把物理、化學及技術科學中新的原理、方法應用於醫療裝置的研製與功能開發,來滿足臨床診療的需要。

放射學院1994年開辦醫用電子技術專科專業,2001年開辦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學制4年。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生命科學、電子技術、信息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在醫療機構及其他電子技術、信息產業等領域從事醫療器械研究、開發、管理、營銷、使用及安裝與維護的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本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應用物理學(醫學物理學方向)

應用物理學(醫學物理學方向)專業是物理學與醫學的交叉融合學科,是將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應用於人體疾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在腫瘤放射治療、醫學影像學及核醫學技術中,解決輻射劑量、影像質量、質量保證、治療計劃設計等臨床問題。學制4年。

本專業的設立主要培養社會亟需的、掌握醫學放射診療設備基本原理、醫學放射診療的物理理論和醫學臨床基本知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能夠從事醫學放射診療技術、放射診療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承擔放射治療臨床劑量學工作,以及從事醫學診療設備研發的專門人才。

該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醫學影像物理學、放射物治療物理學、放射治療劑量學、醫學影像學、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臨床醫學基礎,了解大型醫療設備的工作原理與方法。

本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四)老年病科

老年病科於1997年被山東省衛生廳批准為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學科,並分別於2000年、2002年、2005年通過了省衛生廳的三次評估。

該學科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水平突出的學術隊伍。其中具有正高職稱人員13人,副高職稱12人,博士12人,碩士19人。近年來學科人員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3項,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6項,廳局級課題13項。近年來獲省部級三等獎5項;獲山東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項;獲廳局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6項,出版專著及教材15部,發表學術論文共108篇,其中在國外期刊發表8篇,其中6篇被SCI收錄。

該學科目前有明確、穩定的研究方向四個,分別是①老年腦卒中痴呆防治研究;②老年冠心病高血壓病防治研究;③老年糖尿病骨質疏鬆防治研究;④老年惡性腫瘤的放化療綜合治療研究。

在提高學科總體水平的同時,又重點在「老年腦卒中與痴呆防治研究」方向突破發展, 逐步形成了中西醫結合防治出血性腦血管病的研究新特色,從而使學科發展更加成熟,取得了更多的重大科研成果。通過腦淋巴引流腦缺血影響的研究,提出了改善腦淋巴引流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新概念,為缺血性腦損傷的防治與機理探討開闢了新領域與新途徑,提供了一個的研究平台。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腦淋巴引流在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繼發性腦損傷中起重要作用,被國內知名專家認為是國際創新性理論成果;首次發現不同來源的一氧化氮和內皮素在SAH後腦血管痙攣和繼發性腦損傷中的不同作用;首次發現微血管自律運動異常與SAH後腦部血流低灌注的關係;首次發現了SAH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上調,並首次證明了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通過促進血管新生而對SAH後繼發性腦缺血損傷起到內源性保護作用。在老年心臟病的研究中,針對老齡人群中存在大量風心病患者的情況,增加了新的研究分支。在臨床實踐中學科組人員探索出「應用食管左房壓跡法定位房間隔穿刺點」的準確定位新方法,屬國際首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得到國內著名專家的肯定,並在國內廣泛推廣應用。

(五)藥理學

藥理學學科於2005年被山東省教育廳批准為山東省高等學校「十五」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始建於1974年,前身是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藥理學教研室。目前主要由藥理學教研室、臨床藥理學研究室、藥物研究與評價實驗室和藥物研究所組成。主要承擔藥學、中藥學、臨床藥學、製藥工程、生物技術、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檢驗等本科專業教學,藥學類及其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藥物篩選與藥物評價等科研工作。形成了臨床藥理學與藥物代謝動力學、心腦血管藥理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該學科擁有3500 M2的專業實驗室,配備有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毛細管電泳儀、高效薄層掃描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紅外分光光度計熒光分光光度計、流式細胞儀等先進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總值1084萬元。現有專業技術人員4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4人、講師8人、助教9人,具有博士學位10人、碩士學位23人。形成了一支知識、學歷、年齡、職稱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專業技術隊伍。

經過30年的建設與發展,特別是1993年和2001年以來的兩次重點建設,推動了學科建設水平與教學科研實力的跨越式發展,形成了以藥理學科為主體,多專業多學科相互滲透、優勢互補,集藥物研製、篩選、評價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技術平台和群體優勢。目前已承擔國家、省、廳級教學與科研課題33項,橫向合作課題8項,主持或合作完成新藥研製7項,為省內外多家藥廠提供了10餘種新藥的藥效學藥動學毒理學研究與評價。發表學術論文326篇,出版專著和教材21部;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級實驗技術與實驗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級自然科學成果獎和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1999年《藥理學》被列為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試點課程,2004年《藥理學》被評為山東省省級精品課程。

2001年以來,已有6名藥理學、藥物分析、藥物化學等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該學科及相關實驗室完成碩士論文,2003年藥理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成為學校藥學及其相關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之一。  

院系設置

社會科學部 基礎醫學部 臨床醫學系 放射學院 人口與計劃生育學院 口腔醫學系 藥學院 護理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管理學院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 生物科學系 信息工程學院 運動人體科學系  

學校地址

新校區(校本部)——泰安市長城路中段(271016),火車站乘9路車到泰山醫學院下車即到。

老校區(天外村校區)——泰安市迎勝東路2號(271000),市內乘10路環行車到東方大酒店下車即到。

另外還有人口(天外村西區)與化校兩個校區(教職工居住,現在不是教學區)  

學校網站

http://www.tsmc.edu.cn/

關於「泰山醫學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