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黎勒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毗黎勒 | 中藥圖典 |
毗黎勒 Pí Lí Lè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解毒利咽;止咳止痢;養血止血。主咽喉腫痛;咳嗽;瀉痢;痔瘡出血;崩漏;病後體虛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新修本草》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澀 |
所屬卷:Terminalia L., nom. conserv.
所屬科:Combret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毗黎勒
目錄 |
文獻來源
Terminalia bellirica (Gaertn. )Roxb. (1798, 1805); Kurz(1877);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te. (1920); Ridl. (1922); Craib (1931), 以上一般作 "belerica" ; Exell (1954); O. Lecompte in Aubrev. (1969)* .
Myrobalanus bellirica Gaertn. (1790).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18-35米,胸徑可達1米;枝灰色,具縱紋及明顯螺旋狀上升葉痕,小枝幼時及葉柄基部常具銹色絨毛。葉螺旋狀集生枝頂,闊卵形或倒卵形,紙質,長18-26厘米,寬6-12厘米,全緣,或微波狀,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漸狹或鈍圓,兩面無毛,較疏生白色細瘤點,具光澤;側脈5-8對,背面網脈細密,瘤點較少;葉柄長3-9厘米,無毛,常於中上部有2腺體。穗狀花序腋生,常集成傘房狀,長5-12厘米,密被紅褐色的絲狀毛,上部為雄花,基部為兩性花;花5數,淡黃色,不連雄蕊的突出部分長4.5毫米,無柄;萼管杯狀,長3.5毫米,5裂,裂片三角形,長約3毫米,被絨毛;花瓣缺;雄蕊10,生於被毛的花盤外;花盤10裂,被紅褐髯毛,僅出現在兩性花上;子房下位,1室;花柱棒狀,長約5毫米,下部粗壯,被疏生長絨毛,上部纖細,微彎。假核果卵形,密被銹色絨毛,長2-3厘米,徑1.8—2.5厘米,具明顯5棱;種子1粒。花期3-4月,果期5-7月。
分布及生境
產於雲南西雙版納至金平,海拔的540—1350米的山坡陽處及疏林中。為溝谷及低丘季節性雨林的上層樹種之一。分布於印度(除去西部外),錫金,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馬來半島至印度尼西亞,東達摩鹿加。我國新記錄。
用途及功能
木材供材用及薪炭用,浸水後更堅韌。果皮富含單寧,商用亦稱「Myrobalan」,用於鞣革、制黑色染料、改進蘭靛及製造墨水,亦供藥用。唐本草著錄為苦寒,主治風虛熱氣。未成熟的果實用以通便,成熟果為收斂劑,在印度用於水腫、赤白痢。去核的果在印度亦供藥用。核仁可食,但多食有麻醉作用。此樹亦產大量樹脂。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食種仁過量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為噁心、嘔吐,而後麻醉,據說可毒魚。
【藥名】毗黎勒
【漢語拼音】pi li l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rminalia bellirica (Gaertn.)Roxb. [Myrobalanus bellirica Gaertn.]
【科屬分類】使君子科
【拉丁文名】Fructus Terminaliae Belliricae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40-1350m的山坡陽處及疏林中。
【採收和儲藏】果實成熟後採收,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
【動植物形態】落葉喬木,高18-35m,胸圍可達1m。枝灰色,具縱紋及明顯的螺旋狀上升的葉痕,小枝、幼葉及葉柄基部常具銹色絨毛。葉螺旋狀聚生枝頂;葉柄長3-9cm,無毛,常於中上部有2腺體;葉片闊卵形或倒卵形,紙質,長18-26cm,寬6-12cm,全緣,邊緣微波狀,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漸狹或鈍圓,兩面無毛,較疏生白色細瘤點,具光澤,側脈5-8對,背面網脈細密,瘤點較少。穗狀花序腋生,在莖上部常聚成傘房狀,長5-12cm,密被紅褐色的絲狀毛,上部為雄花,基部為兩性花;花5數,淡黃色,不連雄蕊的突出部分長4.5mm,無柄;萼管杯狀,長3.5mm,5裂,裂片三角形,長約3mm,被絨毛;花瓣缺;雄蕊10,著生被毛的花盤外;花盤僅出現在兩性花上,10裂,被紅褐色髯毛;子房上位,1室,花柱棒狀,長5mm,下部粗壯,被疏生的長絨毛,上部纖細,微彎。假核果卵形,密被銹色絨毛,長2-3cm,徑1.8-2.5cm,具明顯的5棱,種子1顆。花期3-4月,果期5-7月。
【功效分類】解毒利咽藥;止咳止痢藥;養血止血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燒灰為末撒,或調塗。
【出處】《中華本草》
|
關於「毗黎勒」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