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木白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枇杷木白皮
Pí Pá Mù Bái Pí
別名 枇杷樹二層皮
功效作用 降逆和胃,止咳止瀉解毒。主嘔吐呃逆久咳久瀉,癰瘍腫痛
英文名 Loquat bark
始載於 本草圖經
毒性  
歸經 胃經
藥性
藥味

藥名

枇杷木白皮

別名

枇杷樹二層皮

漢語拼音

pi pa mu bai pi

英文名

Loquat bark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

歸經

胃經考證

出自《本草圖經》。

科屬分類

薔薇

拉丁文名

Cortex Eriobotryae

生態環境

常栽種於村邊、平地或坡邊。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止宛不止,下氣。削取生樹皮嚼之,少少咽汁;亦可煮汁冷服之。

2.《本草圖經》:止吐逆不下食。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去除外層粗皮,晒乾或鮮用。

資源分布

分布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功效分類

消食藥;和胃藥

生藥材鑒定

本品表面類白色,易被氧化成淡棕色,外表面較粗糙,內表面光滑,帶有粘性分泌物。質柔韌。氣清香,味苦。

性味

苦;平

藥材基源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樹榦的韌皮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研末3-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功效主治

功效

降逆和胃,止咳止瀉解毒

主治

嘔吐呃逆,久咳,久瀉,癰瘍腫痛

動植物形態

枇杷

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脈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關於「枇杷木白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