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木白皮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枇杷木白皮 | 中藥圖典 |
枇杷木白皮 Pí Pá Mù Bái Pí |
|
---|---|
別名 | 枇杷樹二層皮 |
功效作用 | 降逆和胃,止咳,止瀉,解毒。主嘔吐,呃逆,久咳,久瀉,癰瘍腫痛 |
英文名 | Loquat bark |
始載於 | 《本草圖經》 |
毒性 | |
歸經 | 胃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苦 |
藥名
枇杷木白皮
別名
枇杷樹二層皮
漢語拼音
pi pa mu bai pi
英文名
Loquat bark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
歸經
胃經考證
出自《本草圖經》。
科屬分類
薔薇科
拉丁文名
Cortex Eriobotryae
生態環境
常栽種於村邊、平地或坡邊。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止宛不止,下氣。削取生樹皮嚼之,少少咽汁;亦可煮汁冷服之。
2.《本草圖經》:止吐逆不下食。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去除外層粗皮,晒乾或鮮用。
資源分布
分布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功效分類
消食藥;和胃藥
生藥材鑒定
本品表面類白色,易被氧化成淡棕色,外表面較粗糙,內表面光滑,帶有粘性分泌物。質柔韌。氣清香,味苦。
苦;平
藥材基源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樹榦的韌皮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研末3-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功效主治
功效
主治
動植物形態
枇杷
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脈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
關於「枇杷木白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