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莧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杯莧 | 中藥圖典 |
杯莧 Bēi Xiàn |
|
---|---|
別名 | 蛇見怕、鏡而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鏡面草、小馬鞭草、細樣倒扣草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主癰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瘀腫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 |
藥名
杯莧
別名
蛇見怕、鏡面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小馬鞭草、細樣倒扣草
漢語拼音
bei xia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中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1]。
考證
出自《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科屬分類
莧科
生態環境
生於山坡林下,河邊或山谷蔭蔽處。
各家論述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拔彈,除諸毒。治各種蛇咬傷,肝脾腫大,子彈入肉。
採收和儲藏
夏季植株生長盛期採收,除去泥土,鮮用或晒乾用。
資源分布
分布於華南及台灣、雲南等地。
功效分類
解毒藥;止痛藥
苦;性涼
藥材基源
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地上部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Og。外用:適量,搗敷。
功效主治
功效
主治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木,高可達50厘米。莖常有四陵,被柔毛,基部常匍匐。葉對生,橢圓形或倒卵狀菱形,長2~5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兩面被伏貼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束疏生,總苞1枚著生於花束基部,卵形;花小,無花梗;小苞片2枚,闊卵形;萼片5,長卵形,長2~2.5毫米,具脈紋3條,外面密被長柔毛;雄蕊5枚,基部合生;不育雄蕊短舌狀,先端鈍或兩淺裂;不育花的花萼及苞片變態為鉤狀芒刺。胞果不開裂。花期9~11月。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莖長短不等,常有4棱,有少量分枝;表面有柔毛。單葉對生,具柄或近無柄;完整葉片橢圓形或菱狀矩圓形,長1.5-5cm,先端鈍或短尖,常從中部以下漸窄,全緣,兩面有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梗及小花梗纖細;小花淡綠色,干後枯綠色。
|
出自A+醫學百科 「杯莧」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9D%AF%E8%8B%8B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杯莧」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