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薩基病毒感染
A+醫學百科 >> 庫克薩基病毒感染 |
庫克薩基病毒感染(Coxsackie virus infection),庫克薩基病毒引起的感染。表現複雜多變。1948年美國紐約州庫克薩基鎮發生脊髓灰質炎流行,研究人員將肌鬆弛性癱瘓病兒的糞液接種新生小白鼠,分離出一種病毒(A組庫克薩基病毒)。1950年又分離出B組庫克薩基病毒。二者之間的區別是在新生小白鼠中引起不同的病理改變。本病在世界很多國家傳播流行。在中國也較常見,南方更為多見。在某些地方呈地方性流行;某些型的流行還有周期,有數年一次的傾向。病人及帶病毒者均為傳染源,主要經腸道傳播,但感染初期也可經呼吸道傳播。
目錄 |
病原學
庫克薩基病毒形小,直徑在30nm以內,屬微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抵抗力較強,能耐乙醚、70%乙醇和5%煤酚皂液,但對氧化劑較敏感。庫克薩基病毒(Coxsackie virus)分A、B兩組,A組分24個血清型,B組分為 6個血清型。本病毒易侵犯嬰幼兒。人受感染後多數不出現症状。一般說 A組易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皮疹、胃腸炎和手-足-口病。 B組易引起無菌性腦膜炎、急性胸肌痛、心肌炎等。
臨床表現
本病毒主要經消化道傳播,先在腸道繁殖,後經血液循環傳至各臟器。多數人受感染後無症状,發病者的臨床表現隨病毒侵犯的器官不同而異,病情輕重緩急也相差甚大。主要表現如下類型。
無症状的感染
最常見,無症状或僅有輕度疲倦。
夏季輕病
在夏季或秋季發生短期發熱,幼兒可伴有皮疹。
無名熱
常由 B組1~6型病毒引起。A5和A6型可引起發熱伴淋巴結炎。
皮疹
常見於兒童。在夏季發生,潛伏期3~8日。發熱。皮疹最初出現在面部,以後延至頸部和胸部,可以遍及全身,主要是斑丘疹,不癢,不脫屑。有時手掌、足底、口腔和咽部有皰疹。 A組病毒有時引起麻疹樣皮疹, B組有時引起出血性皮疹。
皰疹性咽峽炎
多見於兒童。在早春和夏季發生。突然發熱和咽痛,伴以食慾減退、吞咽困難、咽部充血,在扁桃體、懸雍垂、齶弓處出現小水皰,周圍有紅暈,3~5日後消失。多數型別的庫克薩基病毒均可引起。
急性淋巴性或結節性咽炎
發熱、咽痛、頭痛,在懸雍垂、扁桃體、齶弓和咽後壁有突起的堅硬白色或黃色病灶,周圍有紅暈。由A1型引起。
呼吸道疾病
表現咽痛、喉痛、全身不適、頭痛。偶涉及下呼吸道,特別在幼兒,A7型可以引起肺炎。A21型曾多次引起新兵的咽炎的暴發流行。
流行性胸肌痛
又名博恩霍爾姆氏病。突然發病,也可先有倦怠、頭痛、食慾減退。發熱和胸壁痛常同時出現。胸壁痛限於一側或胸骨下,為痙攣性,活動時加重。半數病人有腹痛。病期數日至2周。
神經系統疾病
又有以下類型:①無菌性腦膜炎。可流行或散發,表現發熱、倦怠、頭痛、噁心,1~2日後出現腦膜刺激征,頸背強直,伴有嘔吐。腦脊液細胞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病程數周,最後完全恢復。由多種型別的病毒引起。②腦炎。③肌鬆弛性癱瘓症。④共濟失調。⑤吉蘭-巴雷二氏症候群。
心肌類
在庫克薩基病毒感染中,約有5%侵及心臟,包括心包、心肌和心內膜,以心肌炎為常見,呈廣泛的局灶性病變。成人和兒童都可發生,嬰幼兒尤多見。本病可單獨存在,也可伴有其他臟器的損害,例如腦膜腦炎、肝炎等。
手-足-口病
世界各地都有,中國也曾發生流行。病情輕,常被忽略或誤認為是蟲咬。
胃腸病
A組病毒常在嬰幼兒中引起胃腸炎的症状,如腹瀉和嘔吐。
眼病
B2型病毒曾引起眼結膜炎。1970年A24型病毒的變種在新加坡引起6萬人的急性結膜炎大流行;1971年在香港和1975年在新加坡又暴發流行。少數病人有結膜下出血,1~2周後痊癒。
新生兒疾病
B組病毒引起的新生兒疾病較多,A組引起的少見。嬰兒室中本病毒可通過接觸傳播。嬰兒受感染後可表現隱性感染,嚴重者亦可致死。症状有嗜睡、吮乳困難、嘔吐、有或無發熱。嚴重者有心肌炎和(或)心包炎。
其他
少數胰腺炎、糖尿病、肝病病例可能與 B組庫克薩基病毒有關。B組病毒感染孕婦後,可能通過胎盤侵入胎兒,引起先天性畸形。
診斷和治療
診斷主要靠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檢查。無特效療法,主要對症治療及支持治療。詳見腸道病毒感染。
關於「庫克薩基病毒感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