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茄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天茄子
Tiān Qié Zi
別名 刺天茄、小鬧楊、小顛茄、金鈕頭、五宅茄、金扣鈕、細黃茄、勒矮瓜、細顛茄、假茄子、天星子、滿天星、五角顛茄、刺茄
功效作用 瀉下;解蛇毒。主大便秘結毒蛇咬傷
英文名  
始載於 滇南本草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所屬卷:Calonyction Choisy

所屬科:Convolvulaceae

中文名:天茄子

其它中文名:丁香茄(救荒水草,植物名實圖考),天茄(救荒本草)。

文獻來源:Calonyction muricatum(L.)G. Don(1838); Hall. f.(1897); House(1906); Gagnep. et Courch. in Lecte.(1915); 吳征鎰、李錫文(1965).

Convolvulus muricatus L.(1767); Ipomoea murictat(L.)Jacq.(1798)*, non Cav.(1799); C. B. Clarke in Hook. f.(1883); Forbes et Hemsl.(1890); Ooststr.(1940),(1953); Collett(1971); I. bona-nox L. var. purpurscens Ker-Gawl.(1818)*; Calonyc-tion speciosum Choisy var. muricatum Choisy in DC.(1845), excl. syn. Willd., Ledeb., Bl., Dietr.

描述欄位:一年生粗狀纏繞草本,莖圓柱形,具側扁的小瘤突,幼枝綠色,老枝污紅色;葉心形,具長的銳尖頭或長的尾狀尖,上面草綠色,具稀疏平展的微柔毛或無毛,脈稍突出,下面稍蒼白色,具密集的露狀小點,脈極突出;具長的葉柄。花美麗,紫色,腋生,單一或成腋生少花的捲曲花序,具短而粗的總花梗;花梗粗厚,肉質,棒狀,結果時具豐富的乳汁,果熟時極增粗;萼片卵形,肉質,無毛,背面龍骨狀突起,邊緣蒼白色膜質透明,外面3片具肉質的直立伸長的芒,長5-8毫米(除芒),內面2個較小,芒較短,果熟時萼顯著增大;花冠較小,紫色或淡紫色,瓣中帶薄,多脈,管長圓柱形,上部寬展,長2-3厘米;冠檐漏斗狀,花冠裂片三角形,頂端漸尖,長0.7-1厘米;雄蕊花柱不伸出或微伸出;雄蕊花絲長,花藥大,基部心形;花盤淺杯狀;子房無毛,2室,4胚珠;花柱線形,柱頭大,2球狀。蒴果球狀卵形,具銳尖頭。種子4,大而平滑,三棱形,背弓,側面平,黑色,無光澤。

分布及生境:滇南(雲縣、耿馬、孟定、臨滄、元江)有分布,生海拔580-1200米的灌叢中。我國過去僅見湖北、湖南、河南(據救荒本草)等地栽培。本種分布於墨西哥至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及巴西,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熱帶非洲及附近島嶼,印度,錫金,緬甸,越南至日本,菲律賓有栽培。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天茄子「救荒本草稱丁香茄,茄(註:幼果)作蜜煎,葉可作蔬」(據植物名實圖考)。在菲律賓種子作蛇藥,並作瀉藥。  

中藥材

【藥名】天茄子

【漢語拼音】tian qie z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lonyction muricatum (L.) G. Don [Convolvulus muricatus L.;Ipooea muricata (L.) Jacq.]

【功效】瀉下;解蛇毒

【科屬分類】旋花

【拉丁文名】Semen Calonyctionis Muricati

【主治】大便秘結毒蛇咬傷

【考證】本品原植物始載於《救荒本草》,名丁香茄苗,云:"亦名天前兒。延蔓而生。人家園籬邊多種。莖紫多刺,藤長丈余。葉似牽牛葉甚大,而無花叉;又似初生嫩苘葉卻小。開粉紫邊紫色心筒子花,狀如牽牛花樣。結小前如了香樣而大,有子如白牽牛子,亦大。"《綱目》在"牽牛子"條下載:"白者人多種之。其蔓微紅,無毛有柔刺,斷之有濃汁。葉團有斜尖,並如山藥莖葉。其花小於黑牽牛花,淺碧紅色。其實蒂長寸許,生育枯白。其核白色稍粗。人亦采嫩實蜜煎為果食,呼為天茄。"《植物名實圖考》載:"前作蜜煎,葉可作蔬,其形狀絕類牽牛子。"以上所述特徵及其附圖形態均與旋花科丁香茄一致。

關於「天茄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