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白頭翁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大葉白頭翁 | 中藥圖典 |
大葉白頭翁 Dà Yè Bái Tóu Wēnɡ |
|
---|---|
別名 | 一面青、山萩、大火草、避風草、火草 |
功效作用 | 清熱瀉火,燥濕。治吐血,痢疾,牙痛,乳癰,瘰竊。 |
英文名 | Herb of Common Pearleverlasting |
始載於 | 《四川中藥志》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辛、苦 |
【異名】一面青(《分類草藥性》),山萩(《中國物圖鑑》),大火草(《重慶草藥》)。
【拉丁名】Anaphalis margaritacea(L. ) Benth.et Hook.f. (原植物香青)
【來源】為菊科植物香青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
香青多年生草本,密被白色綿毛,高30~70厘米。
單葉互生,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約8厘米,寬約1.5厘米,向上漸小漸尖,全緣,基部常抱莖,呈耳狀,耳先端尖,葉上面綠色,下面白色,兩面均被白色綿毛。
頭狀花序頂生,直徑8~10毫米,排列成豪傘花序;總苞多層,白色,干膜質,橢圓狀卵圓形,長5毫米,先端鈍,直立或向內彎;花淡黃白色;邊緣為雌性花,多數結實,中部為兩性花,多不孕。
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白色,1裂,羽毛狀;種子1粒。
花期夏季。
生於向陽山坡及田野。
分布四川、貴州、湖北等地。
藥用價值
【採集】春、夏間花苞初放時連根挖起,去淨泥沙,晒乾。
【藥材】乾燥的帶根全草,根頭細小,長1~3厘米。
莖長約30~50厘米,直徑達5毫米,梢部漸細小,少分枝,外表密生白色絲狀茸毛,扯下後又顯露出黃綠色而細密短小的茸毛。
葉多皺縮成團,棕褐色,兩面均有白毛,但較莖部毛短小。
花多不存在。
有臭氣,味微弱。
以莖桿粗壯、葉片不脫落者為佳。
主產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歸經】苦、甘、涼、無毒;《重慶草藥》:「甘微苦,性涼,無毒。」入脾、肺、大腸三經。
①《分類草藥性》:治一切勞傷,牙痛,吐血,痢疾。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燥濕。
治濕熱痢疾,瘰癧。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
外用:搗敷。
【功效分類】清熱藥 清熱解毒藥
【關 鍵 詞】清熱解毒 散結止痛 燥濕殺蟲 生肌止血 吐血 痢疾 牙痛 乳癰 瘰癧
【選方】①治風火牙痛:大葉白頭翁二兩。
煎水炖五花肉合糖服,或煮綠殼鴨蛋服。
②治寒火牙痛:大葉白頭翁四兩,桂花根二兩。
煎水內服。
③治乳癰:大葉白頭翁與蒲公英合用。
搗爛包。
初起有效。
(選方出《重慶草藥》)
|
關於「大葉白頭翁」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