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菜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塌菜 | 中藥圖典 |
塌菜 Tā Cài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疏肝健脾;滑腸通便。主肝脾不和;飲食積滯;脘腹痞脹;納呆;便秘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植物名實圖考》 |
毒性 | |
歸經 | 脾經、肝經、大腸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 |
【出處】 清《植物名實圖考》中載有烏金白,云:"烏金白即菘菜之黑葉者。湖南產者,葉圓少皺,色青黑有光,味稍遜,其箭桿白與它處同。"據描述及所附之圖,確為本種。
【拼音名】 Tā Cài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塌棵菜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assica narinosa Bailey
採收和儲藏:12月至翌年3月上旬抽薹前,可漸次採收。
【原形態】 塌棵菜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粗大,頂端有短根頸。一年生基生葉蓮座狀,葉柄白色;葉片卵圓形或倒卵形,長10-20cm,寬8-10cm,黑綠色,有光澤,不裂或有1-2不顯著的裂片位於基部,顯著皺縮,質厚,全緣或疏生圓齒,背面偶有稀疏的刺毛,中脈寬,有縱條紋。翌年春天抽莖,叢生;植株上部分枝,高約30-70cm,無毛。莖生葉長圓狀卵形或寬披針形,全緣或呈微波狀,葉面平展,基部抱莖。總狀花序生於枝頂;萼片4,黃色;花瓣4,淡黃色,倒卵形,長4-5mm,具脈紋,基部具短爪;雄蕊6;2枚稍短,長雄蕊長2.5-3mm,短雄蕊長2-2.5mm;雌蕊1,子房圓柱形,略呈四棱形,長2-2.5mm,花柱細,柱頭膨大,扁圓形。長角果長圓柱形,長2-4cm,果瓣扁平,中脈及網狀側脈明顯,先端具短而粗的喙。種子球形,深棕色或紅棕色,並具蜂窩狀紋。花期3-4月,果期4-5月。
【化學成份】 嫩莖、葉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carotene),核黃素(rifoflavine),煙酸(nicotinicacid),維生素(vitamin)C等。
【性味】 甘;平
【功效與作用】 疏肝健脾;滑腸通便。主肝脾不和;飲食積滯;脘腹痞脹;納呆;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炒、煮食。
【摘錄】 《中華本草》
|
出自A+醫學百科 「塌菜」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1%8C%E8%8F%9C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塌菜」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