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陰陽失調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病機 >> 基本病機 >> 陰陽失調 |
中醫基礎理論 |
|
陰陽失調,是機體陰陽消長失去平衡的統稱,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作用,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所出現的陰不制陽、陽不制陰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又是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等相互關係失調,以及表裡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運動失常的概括。由於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也必須通過機體內部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根據。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其主要表現,不外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轉化以.,及陰陽亡失等幾個方面,其中陰陽偏盛偏衰則是各種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通過疾病性質的寒熱而表現出來。
(一)陰陽盛衰
陰陽盛衰,是陰和陽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現為或寒或熱、或實或虛的病理變化,其表現形式有陽盛、陰盛、陽虛、陰虛四種。
1.陰陽偏盛: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病理變化。「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是陽偏盛和陰偏盛病機的特點。前者其病屬熱屬實,後者其病屬寒屬實。
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所以,「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陽偏盛或陰偏盛等病理變化的必然發展趨勢。
(1)陽盛則熱:陽盛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陽氣偏亢,臟腑經絡機能亢進,邪熱過盛的病理變化。陽盛則熱是由於感受溫熱陽邪,或感受陰邪而從陽化熱,或七情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瘀、痰濁、食積等郁而化熱化火所致。
陽盛則熱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陽以熱、動、燥為其特點,故陽氣偏盛產生熱性病變,以及燥、動之象,出現發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故曰:「陽盛則熱」;由於陽的一方偏盛會導致陰的一方相對偏衰,所以除上述臨床表現外,同時還會出現口渴、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等陽盛傷陰,陰液不足的症状,故稱「陽盛則陰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陽盛。
但需要指出,「陽盛則陰病」,陽盛則陰虛。在病機上,必須分清陰是相對不足還是絕對虧虛。.邪客於陽而致陽盛,陽盛必損陰,但陰雖虧而尚未達到陰虛的程度,陰僅相對不足,其病機為陽盛而陰未虛。若陰由相對的不足轉而成為絕對的虛損,陽盛與陰虛並存或只有陰虛而無陽盛,則病機便從實熱轉化為實熱兼陰虧或陰虛內熱。
(2)陰盛則寒:陰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陰氣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陰寒過盛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變化。陰盛則寒多由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寒濕中阻,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之故。
一般地說,陰盛則寒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陰以寒、靜、濕為其特點,故陰偏盛產生的寒性病變以及濕、靜之象,表現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脈遲等。所以說:「陰盛則寒」。由於陰的一方偏盛,常常耗傷陽氣,會導致陽的一方偏衰,從而出現惡寒、腹痛、溲清便溏等。這種陽氣偏衰的表現是由於陰盛所引起的,所以又稱「陰盛則陽病」。
「陰盛則陽病」,陰盛則陽虛。從病機變化來說,陰盛則陽病雖然也可區分為陽的相對不足和絕對的虛損,但是,由於陽主動而易耗散,而且陰寒內盛多因素體陽虛,陽不制陰所致。所以,實際上在陰偏盛時,多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陽氣不足,難以明確區分為相對不足和絕對損傷。
2.陰陽偏衰:陰陽偏衰,是人體陰精或陽氣虧虛所引起的病理變化。陽氣虧虛,陽不制陰,使陰相對偏亢,形成「陽虛則寒」的虛寒證。反之,陰精虧損,陰不制陽,使陽相對偏亢,從而形成「陰虛則熱」的虛熱證。
(1)陽虛則寒: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失於溫煦,機能減退或衰弱的病理變化。形成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養,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之陽虛為主,其中尤以腎陽不足為最。因為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陽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陽氣的虛衰,陽虛則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弱衰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陽虛則寒,雖也可見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喜靜蜷臥、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所以,陽虛則寒與陰盛則寒,不僅在病機上有所區別,而且在臨床表現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虛而有寒,後者是以寒為主,虛象不明顯。
(2)陰虛則熱:胡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變化。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
陰虛之證,五臟俱有,但一般以肝腎為主,其他三臟之陰虛,久延不愈,最終多累及肝腎。五者之間,亦多夾雜並見。臨床上以肺腎陰虛、肝腎陰虛為多見。因為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陰虛則熱的表現。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的病機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所區別:前者是虛而有熱,後者是以熱為主,虛象並不明顯。
(二)陰陽互損
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到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在陰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陽虛,稱為陰損及陽;在陽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陰虛,稱為陽損及陰。由於腎藏精氣,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陽氣陰液之根本,所以,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臟陰陽及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於發生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的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
1.陰損及陽:陰損及陽,系指由於陰液虧損,累及陽氣,使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例如,臨床常見的遺精、盜汗、失血等慢性消耗性病證,嚴重地耗傷了人體陰精,因而化生陽氣的物質基礎不足,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陽虛之候。這是由陰虛而導致陽虛,病理上稱為「陰損及陽」。
2.陽損及陰:陽損及陰,系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的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水腫一病,其病機主要為陽氣不足,氣化失司,水液代謝障礙,津液停聚而水濕內生,溢於肌膚所致。但其病變發展則又可因陰無陽生使陰陽日益虧耗,而見形體消瘦、煩躁升火,甚則瘛瘋等陰虛症状,轉化為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證。這是由陽虛而導致陰虛,病理—亡稱為「陽損及陰」。
實際上,由陰或陽的一方不足導致另一方虛損,終究會導致陰陽兩虛,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這在臟腑,氣血病理變化中是屢見不鮮的。因為腎陰為全身.陰液之本,腎陽為全身陽氣之根,故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最終又總是以腎陽、腎陰虧虛為主要病變。
(三)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陰盛至極或陽盛至極而壅遏於內,使陰氣與陽氣或陽氣與陰氣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變化。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陰陽相互格拒的機理,主要是由於某些原因引起陰或陽的一方偏盛至極,而壅遏於內,將另一萬排斥於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所致。陰陽格拒表現為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複雜的病理現象。
1.陰盛格陽(真寒假熱):陰盛格陽,是指陰寒過盛,陽氣被格拒於外,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一種病理變化。如虛寒性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其證除有陰寒過盛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細欲絕等症状外,又見身反不惡寒(但欲蓋衣被)、面頰泛紅等假熱之象。身反不惡寒、面頰泛紅,似為熱盛之證,但與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並見,知非真熱,而是假熱。
陰盛格陽,又有格陽和戴陽之分,格陽是內真寒而外假熱,陰盛格陽於體表(身反不惡寒)。戴陽是下真寒而上假熱,陰盛格陽於頭面(面赤如妝)。格陽和戴陽均屬真寒假熱證,其病機同為陰陽格拒。實際上,疾病發展到陰陽格拒的嚴重階段,格陽證和戴陽證常常同時出現,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2.陽盛格陰(真熱假寒):陽盛格陰,是指陽盛已極,阻拒陰氣於外,出現內真熱外假寒的一種病理變化。陽盛格陰是由於熱極邪氣深伏於里,陽氣被遏,閉郁於內,不能透達於外所致。其病機的本質屬熱,而臨床症状有某些假寒之象,故又稱真熱假寒。如熱性病發展到極期(陽明經證——白虎湯證、陽明腑證——承氣湯證,及暑厥病等),即有陽熱極盛之心胸煩熱、胸腹捫之灼熱、口於舌燥、舌紅等症状,又有陽極似陰的四肢厥冷或微畏寒等:熱勢愈深,四肢厥冷愈甚,所以有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之說。四肢厥冷是假象,系陽盛於內,格陰於外所致。
(四)陰陽轉化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陰陽失調還可表現為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轉化包括由陽轉陰和由陰轉陽,
1.由陽轉陰:疾病的本質本為陽氣偏盛,但當陽氣亢盛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向陰的方向轉化。如某些急性外感性疾病,初期可以見到高熱、口渴、胸痛、咳嗽、舌紅、苔黃等一些熱邪亢盛的表現,屬於陽證。由於治療不當或邪毒太盛等原因,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陰寒危象。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陽轉化為陰,疾病的性質由熱轉化為寒,病理上稱之為「重陽必陰」。「重陽必陰」與「陽證似陰」不同,前者的「陽」和「陰」皆為真,後者的「陽」為真,而其「陰」為假。
2.由陰轉陽:疾病的本質為陰氣偏盛,但當陰氣亢盛到一定程度,就會向陽的方向轉化。如感冒初期,可以出現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骨節疼痛、鼻塞流涕、無汗、咳嗽、苔薄白、脈浮緊等風寒束表之象,屬於陰證。如治療失誤,或因體質等因素,可以發展為高熱、汗出、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陽熱亢盛之候。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陰轉化為陽,疾病的性質則由寒轉化為熱,病理上稱之為「重陰必陽」。「重陰必陽」與「陰證似陽」有本質的區別。
(五)陰陽亡失
陰陽亡失,是指機體的陰液或陽氣突然大量的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包括亡陰和亡陽。
1.亡陽: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發生突然脫失,而致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一般地說,亡陽多由於邪盛,正不敵邪,陽氣突然脫失所致,也可由於素體陽虛,正氣不足,疲勞過度等多種原因,或過用汗法,汗出過多,陽隨陰泄,陽氣外脫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亡陽,多由於陽氣的嚴重耗散,虛陽外越所致,其臨床表現多見大汗淋漓、手足逆冷、精神疲憊、神情淡漠,甚則昏迷、脈微欲絕等一派陽氣欲脫之象。
由於陽氣和陰精具有依存互根的關係,亡陽則陰精無以化生而耗竭。所以,亡陽之後,繼之往往出現陰竭之變,陽亡陰竭,生命就告終了。
2.亡陰:亡陰,是指由於機體陰液發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一般地說,亡陰多由於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大量煎灼陰液所致.也可由於其他因素大量耗損陰液而致亡陰,其臨床表現多見汗出不止,汗熱而粘、四肢溫和、渴喜冷飲、身體乾癟、皮膚皺摺、眼眶深陷、精神煩躁或昏迷譫妄、脈細數疾無力,或洪大按之無力。同樣,由於陰液與陽氣的依存互根關係,陰液亡失,則陽氣所依附而渙散不收,浮越於外,故亡陰可迅速導致亡陽,陰竭則陽脫,陰陽不相維繫而衰竭,生命也隨之告終了。
亡陰和亡陽,在病機和臨床徵象等方面,雖然有所不同,但由於機體的陰和陽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係。陰亡,則陽無所依附而浮越;陽亡,則陰無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陰可以迅速導致亡陽,亡陽也可繼而出現亡陰,最終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活動終止而死亡。
綜上所述,陰陽失調的病機,是以陰陽的屬性,陰和陽之間存在著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互根互用和相互轉化關係的理論,來闡釋、分析、綜合機體一切病理現象的機理。因此,在陰陽的偏盛和偏衰之間,亡陰和亡陽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也就是說,陰陽失調的各種病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病情的進退和邪正盛衰等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
參看
邪正盛衰 | 氣血失調 |
關於「中醫基礎/陰陽失調」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