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蜀葵花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黃蜀葵花 | 中藥圖典 |
黃蜀葵花 Huánɡ Shǔ Kuí Huā |
|
---|---|
別名 | 側金盞花 |
功效作用 | 通淋,消腫,解毒。治淋病,癰疽腫毒,湯火燙傷。 |
英文名 | Flower of Sunset Abelmoschus |
始載於 | 《嘉佑木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心經、腎經、膀胱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辛、甘 |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的花朵。
【拉 丁 名】Abelmoschus manihot(L.) Medic
植物形態
黃蜀葵(《香奩集》),又名:黃葵(《說文》),側金盞、秋葵(《群芳譜》),棉花葵(《植物名實圖考》),黃秋葵、金花捷報、水棉花、棉花七、棉花蒿、小棉花、溪麻、野芙蓉、野甲花。
一年生或多年生粗壯直立草本,高1~2米。莖被黃色剛毛。葉大,卵形至近圓形,直徑15~30厘米或過之,掌狀分裂,有5~9狹長大小不等的裂片,邊緣有齒牙;葉柄長6~18厘米。花單生葉腋和枝端,成近總狀花序;苞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4~5片,長約25毫米,寬5~10毫米;花萼佛焰苞狀,5裂,早落;花冠5瓣,淡黃色或白色,具紫心,直徑10~20厘米;雄蕊多數,結合成筒狀;雌蕊柱頭5分歧,子房5室。蒴果長圓形,端尖,具粗毛,長5~7.5厘米,含多數種子。花期6~8月。
常見於山谷、草叢間。除東北、西北外,各地均有分布,也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黃蜀葵根)、莖(黃蜀葵莖)、葉(黃蜀葵葉)、種子(黃蜀葵子)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藥用價值
【採集】夏季花盛開時採收,晒乾。
【性味】①《品彙精要》:"無毒。"
②《綱目》:"甘,寒,滑,無毒。"
①《嘉祐本草》:"治小便淋及催生,又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作末敷。"
②《綱目》:"消癰腫,浸油塗湯火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1~2錢。外用:研束調敷或油浸塗。
【宜忌】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砂石淋:黃蜀葵花一兩。炒,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食前米飲調下。(《聖濟總錄》獨聖散)
②治癰疽仲毒惡瘡:黃蜀葵花,用鹽摻,取入瓷器密封。經年不壞,患處敷之。(《仁齋直指方》蜀葵膏)
③治湯火灼傷:用瓶盛麻油,以箸就樹夾取黃葵花,收入瓶內,勿犯人手,密封收之,遇有傷者,以油塗之。(《經驗方》)
④治小兒口瘡:黃葵花燒末敷。(《肘後方》)
⑤治小兒木舌:黃蜀葵花(為末)一錢,黃丹五分,敷之。(《仁齋直指方》)
⑥治小兒禿瘡:黃蜀葵花、大黃、黃芩等分。為末,米泔淨洗,香油調搽。(《普濟方》)
|
關於「黃蜀葵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