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藨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黃藨葉 | 中藥圖典 |
黃藨葉 Huánɡ Pāo Yè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解毒殺蟲,收濕止癢。主濕疹瘙癢,黃水瘡,外傷出血,燙火傷 |
英文名 | Leaf of Yellow Himalayan Raspberry |
始載於 | 《四川中藥志》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心經、肺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酸、咸 |
《中藥大辭典》:黃藨葉
【出處】 《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Huánɡ Pāo Yè
【原形態】 切頭懸鉤子,又名:黃泡、老虎泡(《分類草藥性》),黃喜馬莓。
半匍匐狀灌木。小枝粗壯,平展,先端曲垂,有不明顯的棱,密生紅棕色彎曲長毛,刺粗壯有鉤。小葉3片,闊倒卵形至橢圓形,長5~10厘米,先端圓切或稍凹,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上面深綠,下面有棕色毛;葉柄長2~7厘米;托葉線形。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花梗極短;花徑8~12毫米;萼片5,卵圓形,先端短尖,外面有毛;花瓣5,倒卵形,較萼片為大,白色;雄蕊1輪;心皮有細伏毛,成熟心皮多數。聚合果球形,黃色,有多數具皺紋的小核果。花期3月。
【生境分布】 生長於荒土坎或大山坡地。分布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性平,味咸酸,無毒。
【功效與作用】 殺蟲止癢。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調敷。
②治黃水瘡:黃藨葉,晒乾研粉,兌冰片、麻油或菜油外搽。癢加花椒粉。(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黃藨葉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Huánɡ Pāo Yè
【英文名】 Leaf of Yellow Himalayan Raspberry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橢圓懸鉤子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ellipticus Smith
採收和儲藏:8-9月採收,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橢圓懸鉤子 半匍匐狀灌木,高1-3m。小枝粗壯,平展,先端曲垂,有不明顯的棱,密生紅棕色彎曲長毛,刺粗壯有鉤。小葉3片,葉柄長2-7cm,頂生小葉柄長2-3cm,均被紫紅色刺毛,柔毛和小皮刺;托葉線形;葉片闊倒卵形,長5-10cm,寬3-6cm,頂生小葉比側生者大得多,先端圓切或稍凹,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上面深綠,下面有棕色毛。短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花梗極短;花徑8-12mm;萼片5,卵圓形,先端短尖,外面密被黃灰色絨毛,花瓣5,倒卵形,較萼片為大,白色;雄蕊1輪;心皮有細伏毛,成熟心皮多數。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cm,金黃色,有多數具皺紋的小核果。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2500m的乾旱山坡、山谷或疏林內。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味】 咸酸;平;無毒
【功效與作用】 解毒殺蟲,收濕止癢。主濕疹瘙癢,黃水瘡,外傷出血,燙火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皮膚瘡: 黃藨干葉、滿天星。研粉,調麻油搽。②治黃水瘡: 黃藨葉,晒乾研粉,兌冰片、麻油或菜油外搽。癢加花椒粉。(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黃藨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