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梨根皮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鹿梨根皮 | 中藥圖典 |
鹿梨根皮 Lù Lí Gēn Pí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斂瘡。。主瘡瘍,疥癬 |
英文名 | root-bark of Callery Pear |
始載於 | 《本草圖經》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肝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酸、澀 |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拼音名】 Lù Lí Gēn Pí
【英文名】 root-bark of Callery Pear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豆梨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yrus calleryana Decn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出側根,剝取根皮,鮮用。
【原形態】豆梨 喬木,高5-8m。小枝粗壯,圓柱形,幼嫩時有絨毛,二年生枝條灰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2-4cm,無毛;托葉紙質,線狀披針形,長4-7mm,無毛;葉片寬卵形至卵形,稀長橢卵形,長4-8cm,寬3.5-6cm,先端漸尖,稀短尖,基部圓形至寬楔形,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無毛,花兩性;傘房總狀花序,具花6-12朵,直徑4-6mm,總花梗和花梗均無毛,花梗長1.5-3cm;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長8-13mm,內面具絨毛;花直徑2-2.5cm;萼筒無毛;萼片5,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長約5mm,外面無毛,內面具絨毛,邊緣較密;花瓣5,卵形,長約13mm,寬約10mm,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20,稍短於花瓣;花柱2,稀3,基部無毛。梨果球形,直徑約1cm,黑褐色,有斑點,有細長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1800m的山坡、平原或山谷雜草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湖北等地。
【性味】酸、澀;寒;無毒
【歸經】肝經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一切瘡:鹿梨根、蛇床子各半斤,真翦草四兩,硫黃三錢,輕粉一錢。為末,麻油調敷之,小兒塗於絹衣上著之,七日不解,自愈。(《仁存堂經驗方》鹿梨散)②治一切癬:鹿梨根,刮皮搗爛,醋和,麻布包擦之;干者為末,以水和搗。(《唐瑤經驗方》)
【摘錄】《中華本草》
|
出自A+醫學百科 「鹿梨根皮」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B9%BF%E6%A2%A8%E6%A0%B9%E7%9A%AE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鹿梨根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