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土從)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雞(土從) | 中藥圖典 |
雞(土從) Jī ( Tǔ Cónɡ ) |
|
---|---|
別名 | 雞蕈、雞菌、蟻奪、蟻、雞菜、雞腳蘑菇、三壇蘑、雞肉絲菇、鬥雞菇、白蟻菰、桐菰、雞肉絲菰、雞腳菰、傘把菇 |
功效作用 | 健脾和胃;療痔。。主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精神疲乏,痔瘡。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 |
毒性 | |
歸經 | 胃經、脾經、大腸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 |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廣菌譜》:雞樅蕈,出雲南,生沙地間,下蕈也。高腳傘頭,土人采烘寄遠,以充方物。氣味似香蕈,而不及其風韻。
2.《廣群芳譜》:雞樅菌,按《通雅》作雞樅。《雲南志》謂之雞樅,雞以言形,樅者花白斂足之貌,說本楊慎。或作蟻樅,以其產處下皆蟻穴。《貴州志》曰,下有蟻若蜂狀,又名蟻奪。
【拼音名】 Jī ( Tǔ Cónɡ )
【別名】 雞(土從)蕈、雞菌、蟻奪、蟻(土從)、雞(土從)菜、雞腳蘑菇、三壇蘑、雞肉絲菇、鬥雞菇、白蟻菰、桐菰、雞肉絲菰、雞腳菰、傘把菇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Berk.)Herm[Collybia alluminosa (Berk.)Petch]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節採收後除去泥沙,晒乾,備用。
【原形態】 菌蓋寬3-23.5cm。幼時圓錐形至鐘形,漸伸展,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狀,淺土黃色或灰褐色至黑褐色,老後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翻起。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老後帶黃色,彎生或近離生,稠密,窄,不等長,邊緣波狀。菌肉白色,較厚。菌柄較粗壯,長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蓋色,中實,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長可達40cm.孢子印奶油色或帶粉紅色。孢子橢圓形,光滑,無色,(7.5-8.5)μm×(4.5-5.5)μ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田野及林緣,其假根與地下白蟻窩相連。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菌蓋圓錐形,或伸展,中央隆起呈斗笠形,直徑可達23.5cm,深褐色、灰褐色或淺土黃色,表面呈放射開裂,邊緣有時翻起。菌肉厚,類白色。菌褶稠密,不等長,白色或帶黃色。菌柄長3-15cm,直徑1-2.5cm,白色或灰白色,基部稍膨大並延伸成褐色假根,長可達40cm。氣濃香,味淡。
【性味】 甘;性平
【功效與作用】 健脾和胃;療痔。。主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精神疲乏,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益胃,清神,治痔。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雞(土從)」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