鰟魮魚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鰟魮魚 | 中藥圖典 |
鰟魮魚 Pánɡ Pí Yú |
|
---|---|
別名 | 鱊鮬、鱖鯞、婢聶、青衣魚、旁皮鯽、鮬魚、文魮、魚婢、妾魚、鰟魮鯽、糠片魚 |
功效作用 | 補氣健脾;解毒。主久病體虛;痘毒 |
英文名 | Chinese bitterling |
始載於 | 《食物本草》 |
毒性 | |
歸經 | 肺經、腎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 |
《中藥大辭典》:鰟魮魚
【出處】 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 Pánɡ Pí Yú
【別名】 鱊鮬、鱖鯞(《爾雅》),婢聶、青衣魚(崔豹《古今注》),旁皮鯽(《爾雅翼》),鮬魚(《滇南本草》),文魮(《醫林纂要》)。
【來源】 為鯉科動物中華鰟鮍魚的肉。
【原形態】 體側扁,高而短,略呈卵圓形。體長約4~15厘米。頭小,眼大,口端位,鱗圓,側線不完全,鱗片30~40。背鰭Ⅲ9~10。臀鰭Ⅲ8~10,起點在背鰭後部之下。尾鰭分叉。體背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
鰟鮍魚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尚有刺鰟鮍、石鮒魚及小須鱊等種。
【生境分布】 棲於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類植物為食。多分布華東、華南一帶。
【性味】 ①《滇南本草》:"味甘。"
②《醫林纂要》:"甘,溫。"
【功效與作用】 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火。"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③《醫林纂要》:"善發瘡,可用以起痘毒。"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鰟魮魚
【出處】 出自 姚可成《食物本草》。
1.《爾雅》郭蹼註:(鰟鮍魚)小魚也,似腸子而黑。
2. 孟銑:卿魚與JIE,其狀頗同,味則有殊。其魚腹上有米色寬大者是卿,背高腹狹小者是JIE,其功不及卿魚。
3. 姚可成《食物本草》:橢魚一名鰟鮍魚,形類卿魚而小,扁身縮首,頗似竹蓖,處處湖澤有之。冬間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氣,味稍不及。
【拼音名】 Pánɡ Pí Yú
【英文名】 Chinese bitterling
【別名】 魚婢、妾魚、青衣魚、旁皮鯽、鰟魮鯽、文魮、糠片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中華鰟鮍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原形態】 中華鰟鮍魚,體側扁,卵圓形。頭小,眼大,口端位,下頜稍短於上頜,無須。鰓耙短小,外側10枚。下咽齒1行,5-5,齒面光滑,無鋸齒。側線鱗不完全,僅在鍶蓋後緣有側線鱗3-7片,背鰭2,9-11,超點在體中部。臀鰭起點正上方後黑色縱紋更為顯著。鰓孔後方第1個側線鱗及4、5個側線鱗上均有1個很不明顯的黑斑。雌魚具長的產卵管,背鰭前部有1個大黑點,尾部上的縱紋比 雄魚為細。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棲息於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類植物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華南一帶,以及長江流域與其附屬水體。
【化學成份】 肌肉含蛋白質,肽類,胺基酸,脂肪,膽甾醇(cholesterol),胡蘿卜素(carotene),葡萄糖=-6-磷本以脫氫酶(glucose-6-phosphodehydrogenase),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腦含乙醯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性味】 味甘;性平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火。
2. 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3.《醫林篡要》:善發瘡,可用以起痘毒。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鰟魮魚」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