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地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附地菜
Fù Dì Cài
附地菜
別名 伏地菜、雞腸、雞腸草、地胡椒、搓不死、豆瓣子棵、伏地草、山苦菜、地瓜香
功效作用 遺尿赤白痢發背,熱腫,手腳麻木。
英文名 all-grass of Pedunculate Trigonotis
始載於 植物名實圖考
毒性 無毒
歸經 心經脾經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別名:雞腸(《本草經集注》),雞腸草(《別錄》),地胡椒(《貴州草藥》)。

【種屬】雙子葉植物綱

唇形目

紫草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

【考證】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1.陶弘景:人家園庭亦有此(雞腸)草。小兒取挼汁以捋蜘蛛網,至粘,可掇蟬。

2.《通志》:雞腸,似草而小,不辛,《本草》以合於蘩萎共條,故蘇恭誤謂即蘩萎也。

3.《本草綱目》:雞腸,生下濕地,三月生苗,葉似鵝腸而色微深,莖帶紫,中不空,無縷,四月有小莖,開五齣小紫花,結小實,中有細子,其苗作蔬,不如鵝腸。蘇恭不識,疑為一物,誤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蟬。鵝腸生嚼無涎,亦自可辨。又石胡荽亦名雞腸草,與此不同。

【植物形態】附地菜;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莖通常白基部分枝,纖細,直立,或叢生,具平伏細毛。葉互生,匙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3厘米,寬5~20毫米,先端圓鈍或尖銳,基部狹窄,兩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總狀花序頂生,細長,不具苞片;花通常生於花序的一側,有柄,長3~6毫米;花萼長1~2.5毫米,5裂,裂片長圓形,先端尖銳;花冠藍色,長約1.5毫米,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圓鈍;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線形,柱頭頭狀。小堅果三角狀四邊形,具細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生長於原野路旁。我國西南至東北均有分布。

【別名】伏地菜

【來源】為紫草科附地菜屬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以全草入藥。夏秋採集,拔取全株,除去雜質,晒乾備用。

性味歸經】甘、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健胃消腫止痛,止血。用於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1~2錢,研粉沖服3~5分。外用適量,搗爛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關於「附地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