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
A+醫學百科 >> 腫瘤 >>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 |
鎖骨下動脈遠端的動脈瘤常常累及第1段腋動脈,稱為鎖骨下-腋動脈瘤(subclavian-axillary aneurysm),最常見的原因是頸肋和纖維索帶所致的胸廓出口症候群,多見於青年女性,以右側者多見。
目錄 |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形成絕大多數與頸肋有關(圖1),其他的原因包括異常第1肋、鎖骨的骨不聯合和其他引起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解剖異常。據統計,頸肋的發生率在人群中約為0.6%,絕大多數不引起臨床症状,女性多見動脈瘤形成,且多見於右側;同時50%~80%的頸肋者是雙側性的,由此引起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也往往是雙側性的。
(二)發病機制
頸肋在解剖上通過纖維束帶、骨性聯結、活動關節等方式與第1肋融合,在鎖骨下動脈經過第1肋時造成外在壓迫和成角,狹窄後擴張導致動脈瘤樣改變,累及鎖骨下動脈遠端和近端腋動脈;動脈瘤腔內附壁血栓可造成遠端肢體動脈栓塞,在某些病例動脈瘤腔內可因血栓形成而完全閉塞,並逆向延伸導致椎動脈栓塞和右側頸動脈栓塞,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状。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症状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些病人以胸廓出口症候群為主要表現,如壓迫神經可出現上肢疼痛、麻木、無力,壓迫鎖骨下靜脈時可出現上肢腫脹;有些病人表現有上肢的急慢性缺血症状,蒼白、發涼、疼痛,或表現有雷諾(Raynaud)現象,嚴重者可出現靜息痛、壞疽或潰瘍。
體檢可捫及鎖骨上窩的異常頸肋,鎖骨下動脈的震顫;聽診可聞及響亮而粗糙的雜音,如果有遠端動脈栓塞,肱動脈、橈動脈和尺動脈的搏動可減弱或消失。
本病在鎖骨上需發現搏動性腫塊,在除外縱隔腫瘤,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扭曲擴張後,可考慮本病。X線可明確骨質異常、B超和CT對診斷和鑒別診斷常有重要價值。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診斷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檢查化驗
1.X線檢查
(2)動脈造影:應包括主動脈弓和上肢動脈,可以明確瘤體的存在和範圍大小、遠端動脈栓塞的部位和輸出道血管的條件,這是術前制定手術方案的主要依據。但造影對附壁血栓不能很好判斷。
2.都卜勒檢查 可作為常規檢查發現鎖骨下動脈狹窄及狹窄後擴張。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鑒別診斷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須與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扭曲擴張相鑒別,此外胸片顯示的上縱隔腫塊也應與其他腫瘤鑒別。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併發症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可發生致命性破裂出血;瘤內血栓脫落引起上肢和腦部急慢性缺血以及臂叢受壓,常威脅病人生命和肢體。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應依據動脈瘤的大小、病人的臨床表現和是否出現血栓栓塞併發症而定。無症状者是否需要手術治療目前尚無定論,但該病的自然病程顯示最終將發生血栓形成或栓塞等併發症。
手術的關鍵在於完全消除動脈的壓迫,因此必須全部切除引起壓迫的頸肋和第1肋連接處的異常骨質、軟骨和纖維束帶,同時切斷前斜角肌與第1肋的附著,但頸肋不需要完全切除。在無頸肋的病人,切除第1肋就可以擴大胸廓出口。因此對於無症状病人,在疾病早期瘤腔內無血栓且擴張不是很明顯時,單純消除外來壓迫有可能使動脈恢復正常,而不需要重建動脈;而在瘤體很大時(超過正常管徑2倍),在切除異常骨質和纖維束帶的同時需重建血管;而根據都卜勒檢查發現一旦伴有附壁血栓時必須重建血管。對於有血栓栓塞出現的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病人,不論其瘤體大小均應手術治療,在切除外來異常骨質、韌帶等壓迫後,應重建血管,在極少部分病例可通過瘤體切除後直接端端吻合,大部分在切除瘤體後需間置一段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少部分瘤體很大的病例,不需要完整切除瘤體。對於有栓塞的病例,需同時應用Fogany導管取栓以恢復遠端血供,必要時可暴露肘部或腕部動脈以期徹底清除血栓。但在部分慢性多次栓塞病例,取栓往往不能成功,需要行旁路術以恢復遠端肢體血供,一般採用自體靜脈作為移植物。輔助性頸背交感神經切除術僅在部分以血管痙攣為主要原因、遠端血供不能完全恢復的病例才採用。
(二)預後
參看
|
關於「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