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桿菌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鏈桿菌

潛伏期一般為l~7 天,有長達22 天者。咬傷處很易癒合,無硬結潰瘍形成,局部淋巴結亦無腫大。經1~22 天潛伏期後突然出現寒戰高熱頭痛背痛嘔吐。熱型不規則或呈間歇性,於l~3 天后緩解,以後熱度可再度上升,但規律性不如小螺菌鼠咬熱。50%以上患者在病後第2 周出現多發性遊走性關節痛關節炎,以腕、肘等關節多見。受累關節有紅、腫、痛或見關節腔積液。75%的患者發熱後l~8 天內出現充血性皮疹,一般為斑丘疹,呈離心分布,常累及手掌足趾,亦可為麻疹樣,有時有瘀點瘀斑或融合成片,皮疹可持續l~3 周,大約20%退疹後出現脫屑急性期可並發支氣管肺炎肺膿腫形成,睾丸炎心包炎,脾、腎梗死。最常見而嚴重的合併症細菌性心內膜炎,尤其是有心臟瓣膜病變者更易發生。若無併發症發生,病程持續2 周,可自動消退。少數未經治療者可持續或反覆出現發熱和關節炎,偶有遷延數年者,極少有後遺關節運動障礙。皮疹一般不複發。病死率為10%左右。哈佛希爾熱起病急,突然發作寒戰、高熱,類似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症状。95%以上有形態及大小不規則皮疹和關節炎症状。本病預後良好,複發非常少見。  

目錄

鏈桿菌病-疾病病因

鼠咬熱

念珠狀鏈桿菌性鼠咬熱(streptobacillary rat-bit fever)是由念珠狀鏈桿菌引起。1925 年Levaditi等從實驗工作人員血中發現此菌,並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認為是鼠咬熱病原體,稱之為念珠狀鏈桿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is)。1926 年由Place 和Sutton 等人報導在Haverhill 地區由於牛奶污染而發生一次流行病的暴發,被稱之為哈佛希爾熱(Haverhill fever),亦稱為流行性紅斑性關節炎。隨後不久由Parker 和Hulson 從患有哈佛希爾熱患者的血液中分離出了這種病原菌。事實上現已弄清楚是由念珠狀鏈桿菌所致。哈佛希爾熱是念株狀鏈桿菌感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此菌是一種高度多形性、需氧、無動力、無芽孢、無莢膜、不耐熱、革蘭染色陰性菌。其形態學特徵與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係。在適宜的培養基中其典型特徵是短桿狀2~4μm,可以排列成鏈狀或長絲狀15~150μm。長絲體中呈念珠狀膨脹,長短不一,有時彎曲交織成團。念株狀鏈桿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普通培養基中不易生長,須在含有血、血清腹水的培養基中才能生長,但生長遲緩,其生長期常需要2~7 天,在5%~10%的二氧化碳,37℃環境中可以促進其生長。其菌落為白色,形態上多形性,並呈現絨毛球狀,直徑為一兩毫米。該菌具有自動形成和保持L 變異的能力,在不適宜的環境中可自發地轉變成L 型,在適宜環境下並能自動恢復其固有形態。這種L 型菌可以侵犯機體組織,由於L型菌因缺乏細胞壁,對青黴素及作用於細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給治療上帶來一些困難,難以及時控制臨床症状。有報告10 天后血中仍可分離出病原菌。該菌對外界抵力不強,55℃ 30min 即被殺死。對常用化學消毒劑敏感。血清中肉湯培養液中37℃可保存1 周。  

鏈桿菌病-病理生理

根據少數屍解報告,其基本病變為各臟器充血水腫單核細胞以及漿細胞浸潤。可有潰瘍性心內膜炎,肝、脾、腎梗死,間質性肺炎心肌炎腎炎腎上腺炎、關節炎等。正常細胞出現退行性改變,少數被咬傷部位出現炎症反應。  

鏈桿菌病-診斷檢查

關節炎

診斷:主要依靠有鼠咬傷史,有發熱、皮疹、多關節炎等臨床症状。有時可無鼠咬傷史。確診有待病原菌培養或動物接種找到病原菌。

實驗室檢查

1、一般實驗室檢查①白細胞計數(10~30)×109/L,核左移,中度貧血

②約25%患者出現血清梅毒抗體反應陽性。

③特異性凝集試驗效價在病後第10日達1∶80,最高效價在病後1~3 個月達4 倍以上,這種凝集抗體可長達2 年以上,陽性可作為輔助診斷,但陰性不能排除本病。熒光抗體補體結合試驗也有助診斷。

2、病原學檢查 急性期血、膿液、關節腔液培養可找到病原菌,但一般常規培養不適應該菌生長,用肉湯或胰蛋白酶瓊脂加入20%馬或兔血清在22~37℃之間培養,如在10%二氧化碳環境中更有利於生長。小白鼠腔接種1~2 周內死亡,其血中含有病原菌。

3、PCR法檢測 近年來採用PCR 法對急性期患者血、膿液、關節腔液檢測念珠狀鏈桿菌DNA準確率高,有早期診斷價值。

其他輔助檢查:關節滲出液接種於特殊培養基,可獲陽性結果。  

鏈桿菌病-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首先與小螺菌鼠咬熱相區別,此外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疹相鑒別,如風疹敗血症流腦及藥物性皮疹等。哈佛希爾熱還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呼吸道感染相鑒別。  

鏈桿菌病-治療方案

青黴素

首選藥物為青黴素類,念珠狀鏈桿菌對青黴素極其敏感,劑量一般為80萬~160 萬U/d,肌內注射,療程1 周以上。如同時合併有心內膜炎時,劑量加大到1200 萬~1500 萬U/d,靜脈給藥,療程為3~4 周。如對有青黴素過敏者,改用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紅霉素頭孢菌素等。  

鏈桿菌病-預後及預防

預後:未用抗生素的病死率為70%。及時應用抗生素則很少死亡。

預防:滅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動物咬傷。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工作人員應注意防護,戴手套。萬一被咬傷除局部治療外,應立即注射青黴素預防。  

鏈桿菌病-流行病學

傳播源

1、傳染源 傳染源主要是鼠。有人報告正常鼠不論是野外還是實驗室人工餵養的帶菌率約50%。其他齧齒動物和肉食動物由於動物間相互蠶食或咬傷,亦可作為傳染源。人被鼠咬傷後,傷口在短期間癒合,無分泌物滲出,故幾乎無人傳兒女的可能性,無需隔離

2、傳播途徑 儘管認為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是由鼠咬傷而傳染,但也可以通過鼠的抓傷以及在處理死鼠時被感染。亦可通過其他齧齒動物接觸而傳染。念珠狀鏈桿菌是鼠鼻咽部的正常菌群,並能隨尿排出,當污染食物和水時可通過消化道感染引起哈佛希爾熱的流行。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在過去的報告中,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50%的病例發生在12 歲以下兒童,但哈佛希爾熱流行時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

4、流行情況 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主要在北美洲。有文獻記載,過去曾至少有3 次大的哈佛希爾熱的暴發流行。1983年亦有類似佛希爾熱流行發生。

健康問答網關於鏈桿菌病的相關提問

關於「鏈桿菌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