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葉火絨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針葉火絨草 | 中藥圖典 |
針葉火絨草 Zhēn Yè Huǒ Rónɡ Cǎo |
|
---|---|
別名 | 小火草、苦艾、羊毛火絨草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主咽喉腫痛;癰疽腫毒;跌打損傷;關節紅腫疼痛 |
英文名 | all grass of Awlshapedleaf Edelweiss |
始載於 | 《四川涼山州中草藥資源普查名錄》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辛、苦 |
【藥 名】:針葉火絨草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針葉火絨草的全草。
【主 治】:用於咽喉腫痛、瘀血腫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關節紅腫疼痛等症。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2克。外用:研末,調塗患處。
【別 名】:鑽葉火絨草、苦艾(《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小火草、火絨草(雲南)、白特(麗江納西族話)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四川、雲南。
【拉丁名】:ceohtopodium subulatum (Franch )Beauv
【考 證】:始載於《四川涼山州中草藥資源普查名錄》。
【科屬分類】:菊科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0-2900m的高山和亞高荒原、草甸、礫石坡地和針葉林外緣。
【動植物形態】中亞苦蒿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單一,垂直,稍木質化,徑達3cm。根狀莖稍粗短,
垂直。莖單一或2-3個,直立,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上部斜上分枝。莖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長卵形或卵形,長8-12cm,寬7-9cm,葉柄長6-12cm,中部葉長卵開或卵形,二回羽狀全裂,長6-9cm,寬3-7cm;葉柄長2-6cm;上部葉羽狀全裂或5全裂,長4-6cm,寬2-4cm,近無柄;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下垂,於莖端或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總苞片3-4層,中、外層總苞片有白色柔毛,內層者的膜質,幾無毛;花序托密生白毛;雌花1層,15-25朵,花冠狹圓錐狀,花冠桅部有2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長兩性花4-6層,30-90朵,花冠管狀,花藥披針形,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柱頭有睫毛。瘦果長圓形,先端微有不對稱的冠狀邊緣。花、果期8-11月。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解熱,散瘀、止痛的功能。
|
關於「針葉火絨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