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金盞草
Jīn Zhǎn Cǎo
金盞草
別名 金盞花、醒酒花、金盞兒花、長春花、長春菊、金仙花、長春草
功效作用 清熱止血。主腸風下血痔瘡出血
英文名 Marigold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金盞草.版本一

  

異名

金盞花、醒酒花(《宛陵集》詩注),金盞兒花(《救荒本草》),長春花、杏葉草(《綱目》),長春菊(《學圃雜巰》),金仙花、長春草(《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小金盞花的全草及花。  

植物形態

小金盞花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40厘米左右,全株散生柔毛。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長橢圓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基部楔形。頭狀花序頂生,有梗,直徑2厘米左右;總苞片綠色,線形,邊緣膜質;邊緣舌狀花,雌性,硫黃色,舌片先端3齒;中央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花托平坦,無托片。瘦果,背部具軟刺,最外列數個有嘴狀直生,內列數個內曲如環狀,無冠毛。花期夏季。我國各地庭園多有栽培。本植物的根(金盞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

夏季採收。  

化學成分

花含精油、苦味質、樹脂、樹膠。  

功用主治-金盞草的功效

①《現代實用中藥》:利尿,發汗興奮,緩下,通經。 又治腸痔下血不止。

②《廣西藥植名錄》:降血壓。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6~1.5錢。 外用:搗汁塗。  

選方

腸風下血:金盞草花十餘朵,酌加冰糖,沖開水炖,日服兩次。 (《福建民間草藥》)  

金盞草.版本二

出處

1.《救荒本草》:金盞兒花,人家園圃多種。苗高四、五寸,葉似初生萵苣葉,比萵苣葉狹窄而厚,抪莖生葉。莖端開金黃色盞子樣花。其葉味酸。

2.《本草綱目》:金盞草,夏月結實,在萼內,宛如尺蠖蟲數枚蟠屈之狀。  

拼音名

Jīn Zhǎn Cǎo  

英文名

Marigold  

別名

金盞花、醒酒花、金盞兒花、長春花、長春菊、金仙花、長春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小金盞花的全草或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endula arvensis L.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鮮用或全草切段,晒乾,花陰乾。  

原形態

小金盞花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約40cm。全株散生柔毛。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直徑約2cm,頂生,有梗;總苞片綠色,線形,邊緣膜南;邊緣舌狀花,雌性,硫黃色,舌片先端有3齒;中內管關花,兩性,先端5裂;花托片。瘦果,背部具軟刺,最外列數個有嘴狀直生,內列數個內黃如環狀,無冠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庭園多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鑒別 全株散生柔毛。葉互生,長橢圓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基部楔形。花序頂生干縮,有梗;總苞片綠色,澆形,邊緣干膜質;花托平坦,無托片。花疏黃色,味苦微酸。  

化學成份

全草含異槲皮甙(isoquercitroside),芸香甙(rutoside),水仙甙(narcissoside)[1]。

地上部分含三匝類皂甙: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齊墩果酸-28-O-β-吡喃葡萄糖  

藥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金盞草地上部分的糖甙1-5和水解產物5a均可抑制培養於雞胚細胞皰疹性口炎病毒,僅一種化合物3可顯著抑制培養於HeLa細胞鼻病毒(HRV)IB,可見皂甙對膜病毒作用更強[1,2]。

2.其他作用 金盞草4種皂甙對1μg,苯並芘和極煙者具有致突變性尿液均有劑量反應關係的抗突變活性[4]。金盞草地上部分提得的皂甙成分金盞草三匝甙具有深血作用[3]。

新鮮植析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均大於乾草[3]。  

性味

味酸;甘;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止血。主腸風下血;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全草鞋1.8-4.5g,花5-10朵。外用:適量,搗汁塗。  

各家論述

1.《現代實用中藥》:利尿,發汗,興奮,緩下,通經。又治腸痔下血不止。

2.《廣西藥植名錄》:降血壓。

關於「金盞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