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香櫞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野香櫞花
Yě Xiānɡ Yuán Huā
別名 小毛毛花、青刺尖、刺珠、貓鬍子花、葉上花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祛風活絡。主咽喉疼痛扁桃體炎牙痛;癰瘡毒毒蛇咬傷痔瘡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英文名  
始載於 植物名實圖考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所屬卷:Capparis Linn.

所屬科:Capparidaceae

中文名:野香櫞花

其它中文名:小毛毛花(植物名實圖考),貓鬍子花(雲南中草藥選)

文獻來源:Capparis bodinieri Levi.(1911); Rehder(1929).

Capparis subtenera Craib et W. W. Smith(1916); Capparis acutifolia Sweet emend. Jacobs ssp. bodinieri (Levl . )Jacobs(1965); Capparis tenera acut non Dalz.; Dunn(1911); Diels(1912).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5-10米,胸徑5-20(-30)厘米;新生枝密被淡褐色或灰色極細不規則星狀毛,後變無毛,最後還能在葉腋附近見有殘存被毛;林長達5毫米,強壯,外彎。葉柄粗壯,長5-7毫米;葉卵形或披針形,幼時膜質被毛,長成時革質無毛,長4-13(-18)厘米,寬2-4.5(-6.5)厘米,基部圓形或急尖,從不下延,頂端短漸尖或漸尖,中脈寬闊,表面微凸至微凹,背面凸起,側脈(5-)7—8(-10)對。網狀脈幼時不明顯,長成時明顯。花蕾球形,直徑5-6毫米;花(1-)2-6(-7)朵排成一列,腋上生;花梗目下至上長5-12(-15)毫米,被毛與枝相同;萼片4,偶見5,長5-7毫米,近軸萼片舟形,背面近基部向外作龍骨狀突起,向內凹入成淺囊狀,囊底花後期呈鮮紅色,萼片邊緣特別是頂部被絨毛;花瓣白色,長10-11毫米,被絨毛,上面2個狹倒卵形,相鄰一側中部以下彼此貼合,基部向外反抗,包著花盤,正面中央有一縱向細縫,縫線毗初呈鮮黃色。後轉紫紅色,下面2個稍長而略狹,分離;花盤小,頂端微凹入成2淺裂,干後黑色堅硬;雄蕊(18-)20-37;藥室正面有先呈紫紅後轉藍色線條;雌蕊柄長1.5—2.5厘米,無毛,果時不顯著增粗;子房卵球形,1.5 x1毫米,1室,胎座2,胚珠數個。果球形,直徑7—12毫米,成熟時黑色;種子1至數個,直徑5-6毫米。花期3-4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及功能

分布及生境:產全省大部分地區,但海拔2500米以上未見,四川西南部(會理),貴州東部;生於灌叢或次生森林中,石灰岩山坡道旁或平地尤其常見。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都有。模式標本采自雲南(無確切產地)。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全株藥用,有止血消炎、收斂之效,主治各種內外新老痔瘡(已有成藥銷售);又治慢性風濕疼痛和跌打損傷,亦供避孕之用。

關於「野香櫞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