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沙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赤沙糖
Chì Shā Tánɡ
別名 沙糖、紫沙糖、黑沙糖、紅糖、片黃糖、黃糖
功效作用 補脾緩肝;活血散瘀。主產後惡露不行;口乾嘔噦;虛羸寒熱
英文名 brown sugar
始載於 隨息居飲食譜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肝經
藥性
藥味

異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綱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紅糖(《醫林纂要》),片黃糖(《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煉製而成的赤色結晶體。植物形態參見"甘蔗"條。

【植物形態】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於節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花序大型,長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於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性味】甘,溫。

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②《綱目》:"性溫。"

③《醫林纂要》:"甘,熱。"

【歸經】入肝、脾、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④《本草撮要》:"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

補中緩肝,活血和瘀。治產後惡露不行,口乾嘔噦,虛羸血痢。

①《唐本草》:"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

②《食療本草》:"主心熱口乾。"

③《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殺蟲,解酒毒。"

④《本草衍義》:"治心肺大腸熱。今醫家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

⑤《綱目》:"和中助脾,緩肝氣。"

⑥《本經逢原》:"熬焦,治產婦敗血衝心,及虛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⑦《本草從新》:"補,和中和血,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和血則紫者為優。"

⑧《醫林纂要》:"暖胃,補脾,緩肝,去瘀,活血,潤腸。"

⑨《隨息居飲食譜》:"散寒活血,舒筋止痛。"  

其他相關

【用法與用量】內服:開水、酒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化水塗或研末敷。

【宜忌】有痰濕者不宜服。

①《食療本草》:"多食損齒,發疳匿,不可長食之。"

②《本經逢原》:"助濕熱,不可多食。"

【選方】①治下痢噤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摘元方》)

②治痘不落:沙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服亦可,日二服。(《綱目》)

③治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綱目》)

④治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元方》)

⑤治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碗服,並塗之。(《摘元方》)

⑥治火燒、水燙:赤沙糖瓦上煨,研末,菜油調敷。(《中醫雜誌》(20):6,1966)

關於「赤沙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