藨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藨草
Pāo Cǎo
別名 野荸薺、光棍草、光棍子、野荸藹
功效作用 開胃。主治食積氣滯呃逆飽脹。
英文名 all-grass of Common Bulrush
始載於 中國植物志
毒性  
歸經 胃經脾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藨草

【別名】 野荸薺光棍草、光棍子

【來源】 莎草藨草Scirpus trigueter L.,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除廣東外,各省區均有。

【性味】 甘、澀,平。

【功效與作用】 開胃。主治食積氣滯呃逆飽脹。

【用法用量】 0.5~2兩。

【注意】 孕婦及體虛無積滯者勿用。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藨草

【出處】 始載於(《中國植物志》11卷)。

【拼音名】 Pāo Cǎo

【英文名】 all-grass of Common Bulrush

【別名】 野荸藹、光棍子、光棍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植物藨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irpus triqueter (L.)Palla[Scirpus tripueter L.]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洗淨,切段,晒乾。

【原形態】 藨草,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匍匐根莖細長。稈散生,三棱形,較粗壯,近基部有2-3個葉鞘,先端葉鞘有葉片。葉片扁平,長1-5cm,寬1.5-2mm。苞片1,為稈的延長,三棱形、長1.5-6cm。矛傘花花序假側生,有1-8個簇生小穗;小穗卵形或長圓形,長3-4mm,膜質,黃棕色,具1脈,邊緣疏生緣毛,先端微凹或圓形;下位剛毛3-5條,有倒刺,與小堅果近等長;雄蕊3,花藥線形;花柱短,柱頭2,細長。小堅果卵形,長2-3mm,平凸狀,熟時黑褐色,平滑,具光澤。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河邊、溪塘邊、沼澤地及低洼潮濕處。

資源分布:除廣東、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 脾;胃;膀胱經

【功效與作用】 開胃消食清熱利濕。主飲食積滯;胃納不佳;呃逆飽脹;熱淋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注意】 孕婦及體虛無積滯者慎服。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具有健胃的功效。用於食積氣滯、呃逆飽脹。孕婦及體虛者勿用。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藨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