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苦草
Kǔ Cǎo
苦草
別名 苞殼菊、帶腳小草、小節草、扁草、韭菜草、麵條草、水苗、帶子扎、水鱉苦草
功效作用 燥濕止帶;行氣活血。主帶下色白;產後惡露不盡
英文名 Herb of Eelgrass, Herb of Spiral Wildcelery
始載於 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
毒性 無毒
歸經 脾經肝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簡介

種中文名:苦草

種拉丁名: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

種別名 :萍草(湖南)、扁草

科中文名:水鱉

屬中文名:苦草屬

最低海拔:100

最高海拔:500

生 境:低海拔地區湖泊淺水中  

分布情況:

產於我國吉林、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中南半島、日本、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也有分。  

形態特徵:

多年生無莖沉水草本,有匍匐枝。葉基生,線形,長30-40(50)厘米,寬5-10毫米,頂端鈍,邊緣全緣或微有細鋸齒,葉脈5-7條,無柄。雌雄異株雄花小,多數,生於葉腋,包於具短柄的卵狀3裂的佛焰苞內,雄蕊1-3;雌花單生,徑約2毫米,佛焰苞管狀,先端3裂,長約1-2厘米,有棕褐色條紋,有長柄,絲狀,伸到水面,受粉後,螺狀捲曲,把子房拉回水中,花被片6,兩輪排列,內輪常退化,外輪帶紅粉色,較大,花柱3,2裂;子房下位,胚珠多數。果圓柱形,成熟時長約14-17厘米。種子多數,絲狀。花期8月,果期9月。  

生長習性

匍匐莖,白色,光滑,先端芽淺黃色。葉基生,線形或帶形,綠色或略帶紫紅色。萼片3片,大小不等,成舟形浮於水上,中間一片較小,中肋部龍骨狀,向上伸似帆。  

園林用途

苦草植株葉長、翠綠、叢生,是植物園水景、風景區水景、庭院水池的良好水下綠化材料。也適合室內水體綠化,是裝飾水族箱的良好材料,常作背景草使用。  

繁殖培育

種子繁殖和無性繁殖。種子繁殖:3~4月將種子催芽,播於營養土中,加水高出地面3~5cm,保溫保濕,待生長健壯移栽。無性繁殖:5~8月,切取地下莖上分枝進行繁殖,方法簡便。栽培養護栽種前將種植區域內的雜草和異物清理乾淨,施足基肥,待水澄清後

進行移栽定植,每蔸5~8株,株行距30cm×80cm。初期生長慢,必須保持水質清澈,增加水中的光照;施追肥1~2次。苦草生長迅速,其匍匐莖常常四處蔓延,因此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清理。

另一解釋:

苦草又名苦玄參苦膽草、蛇總管、四環素草,為玄參科植物,以全草入藥。

藥理:

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喉嚨腫痛時,用苦草泡開水好喝下,很容易好。

生長環境:

在南方各省適宜種植。

苦草喜溫暖,耐蔭蔽,對土壤要求不嚴,野生植株多生長在林下山坡、溪旁和溝邊。  

苦草

【出處】《綱目》

【拼音名】 Kǔ Cǎo

【來源】為水鱉科植物苦草的全草。

【原形態】沉水、無莖草本,有匍枝。葉線形,綠色,薄而透明;長短因水的深淺而定,長的達2米,短的不及15厘米,寬約8毫米,先端鈍或短尖,有小齒。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極多數,佛焰苞卵形,長約6毫米,生於短柄上,3齒裂,花極小,約與佛焰苞等長,萼片3,無花瓣,雄蕊1~3;花開時由細長的花柄送出水面,使與雌花相會合,雌花單生,佛焰苞管狀,通常長約12毫米,極狹,3齒裂,生於一旋卷、線狀的長花柄上,浮於水面,受精後始旋卷,將子房拖入水中,以至成熟;花被與雄花相似,子房線形,柱頭3枚。果線形,包藏於佛焰苞內,種子多數。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於池沼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含菠菜甾醇、β-谷甾醇、廿(烷)醇。

性味】《本經逢原》:"苦,溫,無毒。"

【功能主治】

①《綱目》:"婦人白帶煎湯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黃無力,為末,和炒脂麻不時干嚼之。"

②《本經逢原》:"理氣中之血,產後煎服,能逐惡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

【名家論述】《本經逢原》:"苦草,香竄,味苦伐。胃,氣竄傷腦,膏粱柔脆者服之,減食作瀉,過服則晚年多患頭風。昔人畏多產育,以苗子三錢,經行後,曲淋酒服,則不受妊,傷血之性可知。"

【摘錄】《*辭典》

關於「苦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