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淋巴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又稱乳頭狀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或Warthin瘤。本病首先由Albrecht和Arzt(1910)報導,並稱之為乳頭狀淋巴囊腺瘤。Warthin(1929)報告2例並詳加描述,故以此命名。腺淋巴瘤的組織發生來源觀點不一,大多數人認為發生自殘存於鄰近淋巴結內的異位涎腺組織。經觀察在胚胎腮腺區淋巴結內和典型的腺淋巴瘤附近的淋巴結內,均曾查見類似的腺管。免疫學研究證明本瘤組織中的淋巴組織,主要由T淋巴細胞及少數B淋巴細胞組成。超微結構觀察提示這些淋巴組織是細胞介導免疫反應的結果。故認為本病瘤組織內的淋巴樣成分來源於腮腺區正常或反應性淋巴結組織,不參與腫瘤的形成和生長。  

目錄

診斷方法

根據詳細病史和臨床檢查,並能掌握其發病規律及特點,其術前診斷一般是不困難的。但應與腮腺其他腫瘤、腮裂囊腫淋巴結腫大相鑒別。

腮腺造影表現為良性佔位性病變,主導管屈曲或無改變,分支導管排列紊亂,扭曲,不規則擴張或狹窄,腺泡充盈缺損較規則。

同位素99m鎝掃描對腺淋巴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特異性。由於腺淋巴瘤是由上皮細胞淋巴樣組織組成,高分化的上皮細胞形成管腔樣結構,可能保留其正常的聚集機制。上皮細胞內含有大量粒線體。腫瘤可攝取過鎝酸鹽,其水平高於正常腮腺組織,掃描表現為「熱」結節。  

治療措施

腺淋巴瘤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因目前不斷有報告其複發者,這可能與其具有腫瘤多發性的特徵有關。Foote、Patey、Kleinsasser及國內郭媛珠均報告腺淋巴瘤有多灶性的特徵。故保留面神經的腮腺淺葉切除或腺葉大部切除是最好的手術方法。手術中應將腺體內的淋巴結盡量摘除,以防以後發生新的病變。  

病理改變

1.大本形態 腺淋巴瘤體積一般不大,直徑一般在3~4cm。腫瘤表面光滑,常呈輕度分葉,有完整纖薄的包膜,呈圓形或卵圓形,較軟,可壓扁,有時呈囊性感。切面大部分呈實性,可見似乾酪樣,灰白色,質地均勻。部分呈囊性,常見棕色較清的粘液樣、膠東樣或乳汁樣物質由囊內流出。

2.鏡檢 腫瘤由上皮和淋巴樣組織組成。上皮成分形成不規則的大腺管或囊腔,並有乳頭突入管腔,腺腔內含紅染色無定物質。有時見有膽固醇結晶裂隙或少量炎性細胞。上皮細胞排列成雙層,內層為高柱狀細胞,具有顆粒狀、嗜伊紅的胞漿;外層細胞呈立方、多角或圓形,核空泡狀,淡染,可見核仁。腺管上皮細胞無異型性。有時可見上皮細胞呈鱗狀化生,偶見粘液細胞皮脂腺細胞和纖毛柱狀上皮細胞。上皮細胞也可排成實性團塊。間質中除有一些纖維結締組織外,尚有許多淋巴細胞密集排列成大小不等的團塊,或形成具有生髮中心淋巴濾泡

3.生物學特點 腺淋巴瘤生長緩慢,瘤體一般不大,極少有直徑超過10cm者。文獻報導局部複發率為5.5%~12.2%,但Evans等認為,所謂複發,並不是原來的病變可生長,而是具有多灶性的特點,在同一腮腺內可有一個以上的腫瘤,也有雙側同時發生者。腫瘤癌變者極少。  

臨床表現

腺淋巴瘤絕大多數發生在腮腺,這是腺淋巴瘤所特有的。也有報告發生在頜下腺者,但這種情況有人認為仍發生在腮腺緊靠頜下腺的部分。可能與其組織來源有關。發生在腮腺內的,常見部位是腮腺的後份表面及其下極。腺淋巴瘤的發生率占涎腺腫瘤的6%,為大涎腺腫瘤的8.4%~20.7%,占腮腺良性腫瘤的17%~33%。腺淋巴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40~70歲為好發年齡,兒童極少見。主要罹患於男性,佔85%~90%。

大多數患者以生長緩慢的無痛性腫塊為主訴。腫塊呈圓形、橢圓形,表面光滑。多數病例腫瘤質地軟,有柔性,少數為囊性。邊界清楚,可活動,與皮膚無粘連,一般瘤體不超過6cm。臨床很難與其他腮腺腫瘤相鑒別。術中可見本瘤包膜菲薄,質脆,雖易剝離,但易穿破而溢出黃色或棕色液體。少數病例腫塊有波動感或壓痛。一般無功能障礙。  

預後情況

腺淋巴瘤手術切除能夠治癒。  

驗方偏方

驗方:①處方:鬱金枳殼白朮、紫胡、靈脂、紅花、雞內金茯苓杭芍各3錢,丹參生牡蠣各1兩,鱉甲5錢,木香砂仁殼各2錢,甘草1.5錢。水煎服。

療效:1例服40劑時,肝脾明顯縮小;服100劑時,胸片淋巴結縮小。方自天津市中醫院

小金丹,早晚各服1丸;犀黃丸,每日2次,每次3克。

偏方:①明雄黃30g,研細末,分三次服用。②大癩蛤蟆皮焙乾分份,小者分份,每次包內服,每日3次,脾區用癩蛤蟆皮貼敷。

健康問答網關於腺淋巴瘤的相關提問

關於「腺淋巴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