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母細胞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9mq.jpg

膠質母細胞瘤神經上皮腫瘤中佔22.3%,有報告占顱內腫瘤的10.2%。僅次於星形細胞瘤而後第2位。本病主要發生於成人,尤其30一50歲見,男性明顯多於女性,約2-3:1.好發年齡為40—45歲。膠質母細胞瘤位於皮質下,呈浸潤性生長,常侵犯幾個腦葉,並侵犯深部結構,還可經胼胝體波及對側大腦半球。發生部位以額葉最多見,其他依次為額葉/頂葉,少數可見於枕葉丘腦和基底節等。腫瘤位於後顱窩者較罕見。

因腫瘤為高度惡性,生長快、病程短,自出現症状到就診時多數在3個月內,約70%-80%在半年以內。個別病例因腫瘤出血,可呈卒中樣發病。偶爾可見病程較長者,可能腫瘤早期較為良性,隨腫瘤生長而發生惡性轉化有關。由於腫瘤生長迅速,腦水腫廣泛,顱內壓增高症状明顯,幾乎全部病人都有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約33%的病人有癲癇發作。約20%的病人表現淡漠、痴呆、智力減退等精神症状。腫瘤浸潤性破壞腦組織,造成一系列的局灶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偏身感覺陳礙、失語偏盲等。病人可因腫瘤出血而出現腦膜刺激症状,而癲癇的發生率較星形細胞瘤和少技膠質細胞瘤少見。

手術治療,此腫瘤約有1/3邊界比較清楚,手術可做到肉限全切除;另2/3呈明顯浸涸性,與正常腦組織分不出明顯界限,如果位於額葉前部、碩葉前部或枕葉者,可將腫瘤連同腦葉一併切除,使術後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這樣效果較好。如果腫瘤位於重要功能區(語言中樞運動中樞),為了不加重腦功能的障礙,多數僅能作部分切除,對位於腦幹基底神經節及丘腦的腫瘤可在顯微鏡下嚴格作到切除腫瘤,手術結束時可作外減壓術。

伽瑪刀治療:第二炮兵總醫院頭部伽瑪刀中心採用劑量分割對膠質(母細胞)瘤進行治療,在國內屬於領先,從臨床上也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劑量分割治療不同與普通的單次治療,需要分到4次治療,一天一次,其優點:可提高腫瘤組織尤其是侵潤到正常腦組織部分的腫瘤的照射劑量,每隔一天進行一次照射可減少對正常腦組織的損傷,對治療後控制腫瘤水腫有一定的幫助。缺點:治療間隔病人頭架雖然可以拆卸,但顱骨上仍有定位標記點,治療間期會有一些痛苦。

(SOSPPO發布)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病死率極高的一種腦瘤疾病,它的前期徵兆有頭痛、癲癇、口齒不清(特別是邏輯思維)反映在數字方面、記憶力明顯減退、顱內壓增高、嘔吐,主要是這些徵兆,當然不排除個別沒有以上條件,而是只有頭暈、口齒不清(特別是邏輯思維)反映在數字方面這類的狀況。

像只有頭暈、口齒不清(特別是邏輯思維)反映在數字方面這類的狀況,我個人認為這類現象主觀上講主要出現在腦花與顱腔的中空地帶的老年人身上,由於大腦腦花的萎縮,導致腦花與顱腔形成中空地帶,使腫瘤不易擴散至顱頂,有效地避免了腫瘤的過度擠壓,這也就是說不易出現頭痛、顱內壓增高等平常現象。

舉個例子,就像兩個大陸板塊相對擠壓在一起時會引起地震,但兩個板塊擠壓但沒觸碰到一起,就不會發生地震。

雖說可以做手術,但是手術後的一系列併發症,對與患者乃至家屬也是極為痛苦的,至於併發症不得不提到要闖了三關,1.出血關 2.腦水腫關 3.感染關,可以說這三關也是讓患者很受罪了,因此本人不建議手術,不僅如此,而且術後極易複發。

術後用藥

1組:仙靈素   甘露醇脫水)甘露醇要快速輸液   還有一個忘了第一組三個(中途根據患者的情況足量加其他類型的藥物)

2組:德巴津(抗癲癇)

3組:看患者能不能進食來定,不能的用營養液

至於檢查確診,最好到大型城市去檢查(費用委實的高,但要確診也只能如此),小地方的核磁共振(增強)、CT(增強)、腰椎穿刺的項目不全,說不定半天給你患者檢查不出來,還讓其活受罪。

健康問答網關於膠質母細胞瘤的相關提問

關於「膠質母細胞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