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有黑色腫塊脫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瘤脫垂症状肛門部有黑色腫塊脫出,早期較小,可自行還納,以後增大,需用手還納。惡性黑色素瘤好發於皮膚、眼睛,肛管為第3位,一般認為該腫瘤來自交界痔的成黑色素細胞,多數可產生黑色素,少數可不產生,但癌細胞仍呈多巴陰性反應,兩者的預後基本相同。本腫瘤生長迅速,惡性程度高,早期轉移,預後極差。

目錄

肛門有黑色腫塊脫出的原因

(一)發病原因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二)發病機制

本病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變。黑色素細胞或其母細胞來源於外胚層神經嵴細胞,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遷移到皮膚、眼、黏膜表面和神經系統等部位。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如激素代謝失調、化學刺激及高能輻射損傷,使黑色素細胞過度增生及惡變。有人認為,肛管直腸交界部屬於復層鱗狀上皮,聚集著大量黑色素細胞,這是肛管直腸黑色素瘤發生的組織學基礎。因此,目前多認為駐管惡性黑色素瘤原發性的,但對於直腸惡性黑色素瘤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尚有分歧,多數認為直腸惡性黑色素瘤是肛管部的黑色素細胞惡變後向上擴展的結果,應視為轉移。顯微鏡下特徵主要是:瘤細胞類似痣細胞,呈多角形、梭形或多邊形,核大、畸形、泡狀,核仁明顯,分裂象相多少不定,胞漿一般偏少。大多可找到多少不等的黑色素顆粒。

本病早期即可出現遠處轉移,血運轉移是其主要轉移方式,也可經淋巴轉移。多向遠隔部位臟器轉移。如國內72例綜合資料中,確診時發現轉移者46例,佔63.9%,其中肝10例,脾6例,腹內淋巴結23例,皮膚軟組織3例,腦1例,陰道侵襲3例。

肛門有黑色腫塊脫出的診斷

1.脫垂症状 肛門部有黑色腫塊脫出,早期較小,可自行還納,以後增大,需用手還納。

2.便血 腫瘤位置低,易受糞便摩擦或外傷而出血,多為鮮血。或有黑色溢液,惡臭

3.肛管直腸刺激症状 由於瘤體向直腸壺腹內突出,刺激直腸壁的感受器,病人常感肛門部墜脹不適,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出現。

4.腫塊 一般為3~6cm,位齒線附近,呈結節狀,息肉狀,質硬。大部分呈紫黑色或褐黑色。

5.肛門疼痛惡性黑色素瘤的常見症状。腫瘤潰破、感染或侵及肛門周圍組織時,可引起肛門疼痛。

直腸黑色素瘤肉眼所見者一般在80%以下,多見黑色素很小或無色素的黑色素瘤,故常被誤診,最終確診往往需病理檢查。由於肛門周圍皮常見有交界痣,當痣的體積大於0.5cm就應高度懷疑本病。對無色素瘤(佔1/3),也可藉助於Massobn-Fonlana黑色素銀染色法或多巴染色酪氨酸酶反應確診。

肛門有黑色腫塊脫出的鑒別診斷

肛門有黑色腫塊脫出的鑒別診斷:

1、脫垂性痔:脫垂性痔是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往往伴有出血疼痛

2、血栓性外痔:血栓性外痔(external hemorrhiod)血栓性外痔是臨床多發病,常因過食辛辣刺激食物,大便臨廁努掙,肛周皮下靜脈破裂,血液淤積皮下而成。臨床常以患者自覺肛門腫脹、疼痛有異物感為主症,檢查可見肛周或肛管皮下有葡萄狀暗紫色腫物,有時伴表面輕度糜爛出血。

3、直腸癌:直腸癌(rectal cancer)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和食道癌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佔65%左右)絕大多數基因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佔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1 ,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躍居第二位了,所以飲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禍根。由於成因和症状的相似,直腸癌通常和結腸癌被一同提及。

1.脫垂症状 肛門部有黑色腫塊脫出,早期較小,可自行還納,以後增大,需用手還納。

2.便血 腫瘤位置低,易受糞便摩擦或外傷而出血,多為鮮血。或有黑色溢液,惡臭

3.肛管直腸刺激症状 由於瘤體向直腸壺腹內突出,刺激直腸壁的感受器,病人常感肛門部墜脹不適,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出現。

4.腫塊 一般為3~6cm,位齒線附近,呈結節狀,息肉狀,質硬。大部分呈紫黑色或褐黑色。

5.肛門疼痛惡性黑色素瘤的常見症状。腫瘤潰破、感染或侵及肛門周圍組織時,可引起肛門疼痛。

直腸黑色素瘤肉眼所見者一般在80%以下,多見黑色素很小或無色素的黑色素瘤,故常被誤診,最終確診往往需病理檢查。由於肛門周圍皮常見有交界痣,當痣的體積大於0.5cm就應高度懷疑本病。對無色素瘤(佔1/3),也可藉助於Massobn-Fonlana黑色素銀染色法或多巴染色酪氨酸酶反應確診。

肛門有黑色腫塊脫出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治療

本病宜早期治療,但治癒困難。

1.手術治療 就診較早者,行腹會陰聯合直腸切除術。原則上不行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遠處轉移者則行腫瘤姑息切除術

2.化學治療 對於播散性病變,化療是主要治療手段,部分病人可取得緩解。對手術切除後的病人,化療可作為一種輔助治療。

(1)單一用藥:有效的藥物有順鉑(順氨氯鉑)、達卡巴嗪(氯烯咪胺)、卡莫司汀(卡氮芥)、洛莫司汀(環己亞硝脲)、司莫司汀(甲環亞硝脲)、放線菌素D(更生黴素)、羥基脲(HV)、長春地辛(長春花鹼醯胺)、硫酸長春鹼(長春花鹼)及長春新鹼等。達卡巴嗪對複發性惡性黑色素瘤有一定的療效。給藥方法是2~4.5mg/(kg.d)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靜滴,連續10天,休息18天為1療程。其副作用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和類似感冒症状。卡莫司三丁的用法是2.5mg/(kg.d)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200~500ml中靜脈滴注,每周1次,連用3周為1療程。若在應用抗癌藥物的同時進行局部體外循環加熱,可以提高療效。

(2)聯合化療:2種或2種以上藥物的聯合化療較單一用藥療效好。常以達卡巴嗪、亞硝脲類藥物、順鉑和長春新鹼類藥物等合併使用。常用的化療方案有:①卡莫司三丁125mg,靜滴,每6周的第1~2天;達卡巴嗪200mg,靜滴,第1~5天;長春新鹼1~2mg,靜注,第1,8天,3周重複,連用3~4周期。②順鉑100mg/m2,靜滴,第1天;卡莫司三丁125mg,靜滴,第5、12天;達卡巴嗪200mg/m2,靜滴,第6~10天;長春新鹼1~2mg,靜注,第4、11天,3周重複,連用3~4周期。

3.放療 放射治療對黑色素瘤不敏感,但有人報告放療加熱療可提高療效。

4.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對黑色素瘤有一定治療效果,常用BCG(凍干卡介苗)皮膚劃痕法或瘤結節局部注射。認為BCG(凍干卡介苗)能導致黑色素瘤病人體內淋巴細胞集結於腫瘤結節,刺激病人產生強力的免疫反應。還有用瘤苗、牛痘病毒短棒菌苗左旋咪唑干擾素等,也可取得一定效果。近年來有作者證明人的黑色素瘤細胞內存在雌激素受體,而採用雌激素藥物治療。

(二)預後

由於該病惡性程度高,且轉移早,故預後極差,各種治療效果都不很理想。文獻報告術後平均生存期為12個月~1.5年,故有作者認為,局部切除術並不比腹會陰聯合切除術APR差。

參看

關於「肛門有黑色腫塊脫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