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葉虎耳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聚葉虎耳草
Jù Yè Hǔ ěr Cǎo
別名 松蒂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主發熱,瘡癰腫
英文名 all-grass of Fascicleleaf Rockfoil
始載於 甘肅中草藥手冊
毒性  
歸經 心經膽經肝經
藥性
藥味

【藥 材 名】聚葉虎耳草

【拉 丁 名】Saxifraga confertifolia Engl et lrm.(原植物聚葉虎耳草)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虎耳草科植物

【藥用部位】聚葉虎耳草的全草。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肝、膽三經。

【功效分類】利水滲濕藥,利濕退黃藥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利濕退黃。用治癰疽瘡、腫大色赤、或濕瘡瘙癢、流水綿綿。黃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克。

【資源分布】分布於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西部。

【古籍考證】始載於《甘肅中草藥手冊》。

【功效分類】利水滲濕藥 利濕退黃藥

【相關藥材】黑蕊虎耳草 黑虎耳草 喜馬拉雅虎耳草 斑點虎耳草 藏中虎耳草 篦齒虎耳草

【植物形態】聚葉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4-10.5cm。叢生。莖紫紅色,密被腺毛,基部具較小的蓮座葉叢;葉片肉質,橢圓形至匙狀長圓形,長3-5mm,寬1-1.6mm,先端具軟骨質短尖頭,兩面無毛或背面疏生剛毛,邊緣具剛毛狀睫毛;莖生葉肉質,較密,以中部者較大,向上、向下漸變小,長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先端爭急尖具短尖頭,下部者,兩面和邊緣均具腺毛;中部以上者,腹面無毛,背面和邊緣具腺毛。多歧聚傘花序,具花2-12朵,或單花生於莖頂;花梗被褐色腺毛;萼片卵形,3脈於先端不匯合;花瓣黃色,下部具橙色斑點,近長圓形至狹卵形,基部狹縮成爪,3脈,基部側脈旁具2體;花絲鑽形;子房近上位,卵球形至倒卵球形,花柱2。花、果期7-9月。  

產地分布

產陝西(眉縣、華縣)和四j_I西部。生於海拔3 000—4 000米的高山草甸和石隙。

關於「聚葉虎耳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