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蠶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石蠶 | 中藥圖典 |
石蠶 Shí Cán |
|
---|---|
別名 | 石上藕、沙蝨、石蠹蟲、石下新婦 |
功效作用 | 潤肺止咳,清熱涼血。用於肺結核,咳嗽,咯血,百日咳,支氣管炎。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神農本草經》 |
毒性 | 有毒(一說無毒)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咸 |
《全國中草藥彙編》:石蠶
【別名】 石上藕
【來源】 蘭科斑葉蘭屬植物偏花斑葉蘭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淨,鮮用或晒乾。
【性味】 甘、淡、微澀,涼。
【功效與作用】 潤肺止咳,清熱涼血。用於肺結核,咳嗽,咯血,百日咳,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服。
【備註】 (1)本品還可治神經衰弱、食欲不振、筋骨疼痛等症。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石蠶
【出處】 《本經》
【拼音名】 Shí Cán
【別名】 沙蝨(《本經》),石蠹蟲(《別錄》),石下新婦(《本草拾遺》)。
【來源】 為石蠶科昆蟲石蛾或其近緣昆蟲的幼蟲。
【原形態】 體形如蛾,黃褐色,長約2厘米,展翅闊6匣米。頭部略星卵形,黃色,頭頂密被黃色及白色剛毛。複眼1對,單眼3個。口器退化,小顎與下唇形成短吻管,適於啜吸。觸角1對,基節及末端均黃色,其中央則呈黑褐色。前胸短小,前胸背密生黃色及白色剛毛。中胸背大,兩側各有1黑褐紋。翅2對,密生短毛,不透明,後翅大於前翅;前翅的前緣黃褐色,散布有小形的褐紋,中央有1黑色大縱條,內緣及後緣皆灰褐色,有褐色棱紋,後翅深黃色,外緣暗黑色。足3對,黃色,腿節及跗節的大部為黑褐色。尾端有突出的長刺2條。幼蟲略似蠶,有胸足3對,腹部有原足1對,並有腮。
成蟲多出現於水邊的草木上。卵產於水邊的石上或草根上,幼蟲孵化後入水中,用絲腺的分泌物綴合葉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種管狀的棲管而藏身其中,露出頭,胸及足匍行於水底,食水草或小蟲,漸次化蛹而為成蟲。
【性味】 咸,寒。
①《本經》:"味咸,寒。"
③李當之《藥錄》:"味咸微辛。"
④《別錄》:"有毒。"
【功效與作用】 ①《本經》:"主五癃,破石淋,墮胎。內解結氣,利水道,除熱。"
【摘錄】 《中藥大辭典》
|
出自A+醫學百科 「石蠶」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F%B3%E8%9A%95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石蠶」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