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瓜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牛角瓜 | 中藥圖典 |
牛角瓜 Niú Jiǎo Guā |
|
---|---|
別名 | 哮喘樹、羊浸樹、斷腸草、牛角瓜葉、野攀枝花、大麻風藥 |
功效作用 | 祛痰定喘咳。主咳嗽痰多;百日咳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新華本草綱要》 |
毒性 | 有毒 |
歸經 | |
藥性 | 平 |
藥味 | 淡、澀 |
所屬卷:Calotropis R. Br.
所屬科:Apocynaceae
中文名:牛角瓜
文獻來源:Calotropis gigantea(Linn.)Dry.ex Ait.f.(1811);Merr.(1927);Tsiang(1934),(1939);Hand.-Mazz.(1936);圖鑑(1974)*;海南植物志(1974);tsiang et P.T.Li(1977)*。
Asclepias gigantea Linn.(1753).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達3米,全株有乳汁;幼枝被灰白色絨毛。葉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8-20厘米,寬3.5—9.5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心形,兩面被灰白色絨毛,老漸無毛;側脈每邊4-6條,疏離;葉柄極短,有時葉基部抱莖。聚傘花序傘形狀,腋生和頂生;花序梗和花梗被白色絨毛;花梗長2-2.5厘米;萼片卵圓形;花冠紫藍色,輻狀,直徑3-4厘米,花冠裂片卵圓形,長1.5厘米,寬1厘米,頂端急尖;副花冠比合蕊柱短,裂片頂端內凹,基部有外卷的距,肉質;花粉塊長圓狀,下垂。蓇葖果單生,膨脹,端部外彎,長7—9厘米,直徑3厘米,被短柔毛;種子廣卵形,長5毫米,寬3毫米,頂端的種毛長2.5厘米。花、果期幾乎全年。
地理分布
產元江、巧家、建水、南華、昆明、馬關、西雙版納等地;生於低海拔向陽山坡、曠野地。分布於四川、廣西、廣東。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地也有。
用途及功能
莖、葉的乳汁有毒,含牛角瓜甙等多種強心甙和牛角瓜鹼。供藥用,可治皮膚癬、痢疾、風濕等;莖皮可治癩癬及梅毒。乳汁可提煉樹膠原料,還可制鞣料及黃色染料。莖皮纖維堅韌,可制人造棉、造紙、制繩索、織麻布和麻袋等。種毛可作絲絨原料及填充物。
【藥 名】:牛角瓜
【拼 音】:NIUJIAOGUA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牛角瓜的地上部和乳汁。
【功 效】:解毒殺蟲。
【主 治】:可用治各種皮膚癬及疣。
【用法用量】:有大毒,不可內服;外用:適量。
【別 名】:羊浸樹(雲南)、斷腸草(廣東)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白花牛角瓜在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有栽培。
【拉丁名】: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 Dryand.另白花牛角瓜 C.procera(L.)Dryand ex Ait.F.Ex Ait.F.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生藥材鑒定】:另白花牛角瓜 C.procera(L.)Dryand ex Ait.F.
【中藥化學成分】:地上部、葉和乳汁含多種強心甙、異牛角瓜甙、馬利筋甙、烏斯卡定和白花牛角瓜甙等。總甙的強心作用與G一毒毛旋花子甙作用相似。此外,還含有 a-,B一香樹脂醇及其苯甲酸酯,蒲公英甾醇及乙酯。種子含生物鹼、三萜和其他萜類成分。牛角瓜屬科植物共有 6種,我們僅牛角瓜1種。另白花牛角瓜 C.procera(L.)Dryand ex Ait.F.在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有栽培,除含有牛角瓜相似的成分外,還含有夫羅沙林(Worusharin)等多種成分。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根、莖、葉、果各部的白色汁液均有大毒和強烈的刺激性,食少量能引起嘔吐和下瀉,食大量則會發生嚴重的腹痛及腸炎,以致死亡,妊娠的人畜中毒引起流產。
|
關於「牛角瓜」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