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杧果葉
Mánɡ Guǒ Yè
別名  
功效作用 止渴;化滯;止癢。主消渴疳積濕疹瘙癢;疣
英文名 Mango Leaf
始載於 嶺南採藥錄
毒性  
歸經 胃經心經脾經肝經
藥性
藥味

中藥大辭典》:杧果葉

【出處】 《嶺南採藥錄》

【拼音名】 Mánɡ Guǒ Yè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杧果葉片,隨時可采。

化學成份】 含抗壞血酸237毫克%、鞣質11.73%、杧果甙6.9%(以干葉計算);尚含樹脂、氫氰酸,蕭酮類等。

【藥理作用】 葉的提取物能抑制化膿球菌大腸桿菌。葉或汁對敏感的人可引起皮炎。對動物有雌性激素樣作用。

【性味】 《陸川本草》:"酸甘,性涼。"

【功效與作用】 ①《陸川本草》:"行氣疏滯。去痧積。治熱滯腹痛氣脹。並洗爛瘡。"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小兒疳積消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 《嶺南採藥錄》:"治槍彈傷:杧果葉煎水洗;鐵屑入肉,取葉搗爛敷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杧果葉

【出處】 出自《嶺南採藥錄》。

【拼音名】 Mánɡ Guǒ Yè

【英文名】 Mango Leaf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杧果Mangifera indica L.的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ngifera indica L.[M.austroyonnanensis Hu]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隨采隨用。

【原形態】 杧果 常綠大喬木,高10-20m。樹皮灰褐色,小枝褐色,無毛。單葉王生,聚生枝頂;葉柄長2-6cm;葉形和大小變化較大,薄革質,通常為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30cm,寬3.5-6.5cm,先端漸尖、長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皺波狀,無毛,葉面略具光澤;側脈20-25對,斜升,兩面突起,網脈不顯。圓錐花序長20-25cm,多花密集,有柔毛;花小,雜性,黃色或淡黃色;萼片5,卵狀披針形,長2.5-3mm,寬約1.5mm,有柔毛;花瓣5,長約為萼的2倍;花盤肉質,5淺裂;雄蕊5,僅1枚發育,長約2.5mm,花藥卵圓形;花絲極短;子房斜卵形,徑約1.5mm,無毛,花柱近頂生,長約2.5mm。核果橢圓形或腎形,徽扁,長5-10cm,寬3-4.5cm,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肥厚,鮮黃色,味甜,果核堅硬。花期3-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350m的山坡、河谷或曠野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 含杧果甙(mangiferin),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鞣質,樹脂,氫氰酸,黃酮類等。

【藥理作用】 葉的提取物能抑制化膿球菌、大腸桿菌。葉或汁對敏感的人可引起皮炎。對動物有雌性激素樣作用。

【性味】 苦;涼

歸經】 心;肝;脾;胃經

【功效與作用】 止渴;化滯;止癢。主消渴;疳積;濕疹瘙癢;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行氣疏滯,去痧積。治熱滯腹痛,氣脹。並洗爛瘡。

2.《南寧市藥物志》:治小兒疳積,消渴。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杧果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