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面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望面色(observation of complexion),中醫以面部顏色和光澤為主要觀察目標的診察疾病方法。屬望診範疇。人體顏色在臨床上分為青、赤、黃、白、黑五色,其變化以面部最為明顯,因此望面色又稱為面部五色診

目錄

原理和臨床意義

面部的色澤是臟腑氣血的外部表現。五臟六腑氣血通過經脈上榮於面,而表現為各種色澤變化。根據五行學說和藏象理論,五色配五臟,即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五色變化能反映精血盈虧,光澤的變化能反映神氣的盛衰。因此,望面色可了解內在病變。望色也可察神,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五色的變化反映於面部,往往和出現部位有關,各部位又與臟腑相對應。色澤與部位結合,對進一步了解病情,正確掌握病變所在,判斷疾病預後有較重要的意義。

面部各部位與臟腑的相應關係

面部的各部分分屬五臟六腑。根據《內經》記載,臨床上有兩種配布法:①《靈樞.五色》篇配布法。面部和臟腑相應的位置是:庭(前額髮際正中)為面首,咽上為咽喉,闕(即兩眉之間正中,印堂)為肺,闕下(兩目之間正中部,下極、山根)為心,下極之下(相當於鼻樑,稱為年壽)為肝,年壽左右兩側為膽,年壽之下(鼻尖、準頭)為脾,準頭兩側(方上)為胃,顴下屬大腸,大腸外側為腎,明堂(鼻端)以上為小腸,鼻端以下為膀胱胞宮。②《素問.刺熱篇》配布法。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為心,頦為腎,鼻為脾。原則上以前一種為主,後一種可作參考。

望色十法

清代汪宏據《內經》理論,並結合臨床經驗,提出瞭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濁微甚、散搏、澤夭。浮,是色顯於皮膚之表,說明病邪在淺表,病情尚輕;沉,是色隱於皮膚之內,說明病邪入里,病情較重。清,是面色清潔明潤、舒展均勻,其病多屬陽證;濁,是面色晦暗混濁、慘淡不潔,其病多屬陰證。微,是色淺淡,為正氣不足;甚,是色深濃,主病邪亢盛。散,是色疏散而開展,常見於新病或病將痊癒;搏,是色壅滯某部,常見於久病而病邪積聚。澤,是面色明潤光澤,氣血充盛;夭,是面色枯槁,缺少光彩,說明氣血虛弱,是生命垂危之象。望色十法可從總體上辨表裡陰陽虛實、久近、成敗,具有望色綱領的意義。

常色病色

面部的顏色有常色和病色的不同。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面部的色澤表現,是精神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正常的標誌之一。中國人正常面色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是有神氣(光明潤澤)、有胃氣(隱約微黃、含蓄不露)的表現。常色因時間、氣候、環境等的變化,又有主色客色的區別。主色是終生不變的面色,由遺傳或環境而致面色偏白偏黑、或紅或黃等。客色是隨四時、晝夜、氣候變化而有相應變化的面色,如白晝氣行於陽,面色光輝而外映,夜晚氣行於陰,面色明潤而內含,晴天面色紅潤,陰雨天面色偏暗等。主色和客色都屬常色,與病色的區別在於無其他異常病症,臨床須予鑒別。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時的面部色澤異常變化。病色的出現,不論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鮮明暴露,或雖明潤含蓄,但不應時應位(與正常的出現時間和部位分布不一致),或某色獨見,都是病色。病色根據其光澤變化,又分為善色惡色兩種。五色光明潤澤為善色,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榮於面,疾病預後良好。五色晦暗枯槁為惡色,說明臟腑精氣衰敗,胃氣虛竭而不能榮潤於面,疾病預後不良。臨床上,可根據病色的光澤變化,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後。如善色轉為惡色,面色由潤澤而轉為晦暗,病情加重,疾病惡化;惡色轉為善色,面色由晦暗而轉為明潤,病情減輕,疾病好轉。

病色有青、赤、黃、白、黑五色的不同,其所主病證也不同,稱為五色主病:①青色為肝色,主寒證、痛證、瘀血驚風,以肝病為主。寒主收引,經脈拘急,血行不暢,面色青黑;疼痛甚則面青而呈陣發性,由經脈瘀滯不通,血無以上榮於面所致;瘀血是血脈不通,凝滯於局部的病變,也可呈現面色青紫,而且舌質可有青紫瘀斑徵象;小兒驚風,由肝陽偏亢,風火內動,血不養筋所致,因氣血無以上潤於面而面色發青,並伴發熱抽搐等症。②赤色為心色,主熱證,以心病為主。心主血,血得熱則行,熱盛則血脈充盈,血色上榮於面,所以面呈紅赤色。如外感實熱或臟腑實熱內盛,則面部通紅,舌紅脈數,伴發熱煩渴等症。如腎陰虛虧,水不濟火,心火上炎,則兩顴潮紅、面色嬌嫩,伴盜汗心煩手足心熱等症。至於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嫩紅帶白,游移不定,多由虛陽上越所致,是真寒假熱的危重徵象。③黃色為脾色,主濕證虛證,以脾病為主。脾主運化,脾不健運則水濕內停,氣血不充,所以面色發黃。淡黃而無光澤,稱為萎黃,常見於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面黃虛浮,稱為黃胖,多由脾虛蟲病失血所致。面目和全身皮膚色黃,為黃疸病主症,由濕邪引起。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屬陽黃,為濕熱熏蒸之故;黃色晦暗如煙熏狀,屬陰黃,由寒濕郁阻所致。小兒面黃腫,或青黃,或乍黃乍白,伴食欲不振、腹大青筋等,為疳積,由脾胃不調、積滯內聚所致。④白色為肺色,主虛證、寒證,為氣血虧損徵象,以肺病為主。陽氣虛衰,氣血運行不暢,或耗氣失血,氣血不充;或寒凝血滯,經脈收引,都可導致面色白。面色白虛浮,或蒼白,多為陽虛;如突然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為陽氣暴脫。面色淡白或白,為脾肺氣虛;如面白無華,舌質淡白、脈細弱無力,為血虛。如屬里寒證腹部劇痛,身體戰,面色也呈蒼白色;如肺胃虛寒,則面色淡白,舌胖淡。⑤黑色為腎色,主腎虛、寒證、痛證、水飲、瘀血,以腎病為主。由於腎陽虛虧,水飲不化,陰寒內盛,血不溫養,經脈拘急,氣血不暢,所以面色黧黑。顴與顏黑為腎病面黑而干焦,屬腎精久耗、虛火傷陰;面黑而暗淡,為腎陽不振、陰寒內盛。眼眶周圍發黑,可見於腎虛、水飲,也可見婦女寒濕帶下證。如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質青紫,為瘀血證。五色主病在臨床應用時,應區分面部各分部,結合望色十法,並參合脈、症等資料綜合分析,才能獲得較正確的判斷。

色、脈、症合參

面色、脈象、症状都與疾病相關。在一般情況下,三者變化相應出現。例如肝病面色青,脈弦脅痛口苦目眩;脾病面色黃、脈濡,腹脹泄瀉等,都是色、脈、症相應的徵象。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色、脈、症可出現不相應,像面色泛紅如妝,發熱,脈沉細無力、似有似無,色、症表現為熱象,而脈象為寒象,此時結合其他資料(如口渴而不欲冷飲,身體蜷縮,畏光等),則可得到真寒假熱的診斷結論。病症與面色的相應與否,常可據以判斷疾病的預後。病症與面色不相應,如肝病見面黃,或赤,或白,即為病色交錯。遇病色交錯時,可根據五行理論判定疾病順逆預後。如肝病見面黑,黑色屬水,肝病屬木,水生木是五行相生關係,為順證,預後良好;肝病見面白,白色屬金,肝病屬木,金克木是五行相剋關係,為逆證,預後差。臨床上,對病症與面色相剋的關係,必須靈活掌握,與診察所得其他徵象綜合起來分析。特別在病、色不相應時,須結合面色的光澤度作進一步判斷。如面色枯槁不潤澤,雖病、色相生,也難調治;如面色明潤內含,雖病、色相剋,卻仍有向愈的可能。

關於「望面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