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鰩魚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文鰩魚 | 中藥圖典 |
文鰩魚 Wén Yáo Yú |
|
---|---|
別名 | 鰩、飛魚、燕魚、燕兒魚、燕鰩、燕子魚、飛烏 |
功效作用 | 催產;止痛;解毒消腫。主難產;胃痛;血痢腹痛;疝痛;乳瘡;痔瘡 |
英文名 | flying fish |
始載於 | 《本草拾遺》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胃經、脾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酸、甘 |
《中藥大辭典》:文鰩魚
【出處】 《本草拾遺》
【拼音名】 Wén Yáo Yú
【別名】 鰩(《呂氏春秋》),飛魚(《本草拾遺》)。
【來源】 為飛魚科動物燕鰩魚的肉。
【原形態】 體略呈長橢圓形,背部及腹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細.體長約30厘米左右。頭頗短,背部平坦,兩側向下方傾斜,腹面狹窄。吻短。眼大,側位而高。鼻孔每側2個.口小。上下頜約等長,具圓錐狀細齒.鱗圓形,甚大,其後緣呈波狀。側線位甚低,近腹緣,其後端不達尾鰭基部。背鰭12~14。臀鰭9~10,起點約在背鰭第6鰭條下方,其後端與背鰭最末鰭條相對。胸鰭15~16,寬大而特長,平置時可達臀鰭最末鰭條,可藉此滑翔於水面。腹鰭大,平置時可達臀鰭底末端。尾鰭分叉,下葉長於上葉。體背面青黑色,側下方及腹部銀白色,背鰭及臀鰭灰色,胸鰭及尾鰭淺黑色。
常成群游泳于海洋之上層。能躍出水面,在1米左右的水面上空滑翔,滑行距離可至數十米甚至百米以上。產卵期5~7月。
【生境分布】 分布我國沿梅一帶。
【性味】 《綱目》:"甘酸,無毒。"
【功效與作用】 ①《本草拾遺》:"令易產,臨時燒為黑末,酒下一錢匕。"
②《綱目》:"已狂已痔。"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文鰩魚
【出處】 出自《本草拾遺》。
【拼音名】 Wén Yáo Yú
【英文名】 flying fish
【別名】 鰩、飛魚、燕魚、燕魚、燕兒魚、燕鰩、燕子魚、飛烏
【來源】 藥材基源:為飛魚科動物多種燕鰩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silurus agoo (Temminck et Schlegel)[Prognichthys agoo(Temminck et Schlegel)]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晒乾或煅炭備用。
【原形態】 燕鰩魚,體略呈長橢圓形,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細,體長30-45cm。頭較短,背平坦,兩側向內下方傾斜,腹面狹窄。吻短,眼大,側高位,眼間隔寬。口小,上下頜約等長,牙細,兩頜牙成狹帶狀。鰓蓋條12-14。體被大圓鱗,鱗後緣呈波狀。側線位甚低,近腹緣,側線鱗56-638/4。背鰭12-14,位於體後部,與臀鰭相對。臀鰭9-10,起點約在背鰭第6鰭條下方。胸鰭16,特別長大,可作飛翔用,平置時可達臀鰭末端。腹鰭6,長可達臀鰭基底末端,可作輔助滑翔用。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頭、體背面青黑色,腹部銀白色,各鰭淺灰黑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暖水性上層魚類,常集群回遊,可跳出水面1m左右的上空滑翔,滑行距離達數10m甚至100m以上,主食大型浮遊動物如端足類、十足類及口足類等的幼體。春季魚群常由外海向近岸進行生殖回遊,產卵期5-7月。懷卵量2.7萬-3.4萬粒,卵球形,徑1.78-2.18mm,卵膜厚,表面有絲狀物,藉此附著于海藻上。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和南海。
【性味】 味甘;酸;性溫
【功效與作用】 催產;止痛;解毒消腫。主難產;胃痛;血痢腹痛;疝痛;乳瘡;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5-10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麻油調塗。
【各家論述】 1.《本草抬遺》:令易產,臨時燒為黑末,酒下一錢匕。
2.《綱目》:已狂已痔。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文鰩魚」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