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黃芩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峨眉黃芩
é Méi Huánɡ Qín
別名 白藿香
功效作用 化濕和中;除穢止嘔。主濕滯痞滿霍亂嘔吐
英文名 Omei Skullcap
始載於 中國植物志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藥 名】:峨眉黃芩

【拼 音】:EMEIHUANGQIN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唇形科黃芩屬植物峨眉黃芩的全草。

【功 效】:降逆止嘔祛風除臭。

【主 治】:治噁心嘔吐、脘腹不舒、大便不爽,腋臭症。

性味歸經】:苦,平。脾、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2克。外用:煎水熏洗。  

其他信息

【別 名】:白藿香(四川峨眉)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南部地區。

【拉丁名】:峨眉黃芩 Scutellaria omeiensis C. Y. Wu.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各家論述】:《四川中草藥》:民間用於藿亂嘔吐,又有除風去臭的功效。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節上具匍匐枝。莖直立,高50-100cm,鈍四棱形,深四槽,沿稜角上密生白色貼伏疏柔毛,莖中部葉柄長達1.7cm,腹凹背凸,被白色貼伏柔毛;葉片堅紙質,卵圓形或長卵形,長2-5cm,寬1-3cm,莖中部者最大,莖的兩端者漸小,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平截而下延,邊緣具圓具,上面散布下面僅沿脈上被白色具節小疏柔毛。花序總狀,頂生或腑生,長3.5-9cm,少花,花序軸密被白色上曲微柔毛;花梗長3mm,密被具腺微柔毛;苞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在花序中部以上者長4-7mm,均具短柄,全緣,被稀疏白色微柔毛;花萼長約2.5mm,果時長約4mm,被具腺微柔毛,口部上方邊緣被具節疏柔毛,盾片極發達,高2.2mm,果時豎起呈倒卵形,高達5mm。花冠黃色至紫紅色,長約2.2cm,外被具腺短柔毛,內無毛,冠筒中部直徑1.8mm,基部前方稍膝油狀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半圓形,寬2.8mm,內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兩側裂片卵圓形,寬約2mm;雄蕊4,前對較長,微露出,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明顯,後對雄蕊較短,具全藥;花柱絲狀,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隆起,後方延伸成極短的子房柄;子房4裂,後對裂片稍發達。花期6-7月,果期7-8月。

關於「峨眉黃芩」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