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信息概要:

目錄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地圖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地圖信息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由於技術原因,部分醫院位置可能不精確,本地圖僅供參考。 本地圖顯示的位置為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解放南路85號 郵政編碼: 030012。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概況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創建於1919年,開設床位1069張,有58個臨床及醫技科室(9個省級重點學科)、34個病房,有16個教研室、 5所教學醫院、11個院屬研究所(室)、 1所護校,有2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擁有職工 2000餘名,有博士生導師 4名、博士76名(包括在讀生),有高級職稱人員577名,其中34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醫院重點學科和學科帶頭人數佔全省衛生系統總量的1/3。

  山西在歷屆院領導集體及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山醫大一院堅持「嚴謹治學、科技興院、優質服務」的辦院方針,在高效率的運行體制下,開展高質量、高水平的醫教研工作,增強了醫院的活力,加快了醫院的發展速度。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山醫大一院面對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和醫療衛生改革的緊迫形勢,以「三講」和「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狠抓黨的建設,對醫院存在優勢和不足進行了科學論證,形成了符合實際的辦院理念:即向服務要市場,向人才要動力,向管理要效益,以「四個最」即「最低的價格、最短的時間、最佳的療效、最好的服務」為目標,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發展,使醫院成為竭誠為患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服務的山西醫療保健中心、山西臨床教學中心、山西臨床科研中心,使醫院工作的總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並由此而形成了堪稱「一院模式」的醫院服務文化。

山醫大一院有博士生導師 4名、碩士生導師110餘名,已經取得和正在攻讀博、碩士學位的職工達240餘人;有400餘位臨床教師,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人員為170餘人,每年為碩士生、本專科生及中專生授課20000餘學時。平均每年為省內各級各類醫院等醫療機構培養輸送合格的醫護藥技等專業碩士生、本專科生、中專生500餘人,其中培養的碩士生數(每年70餘人)占醫科大年培養碩士生總數的1/3。

作為山西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山醫大一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與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學院合作成立了博士生培養基地,編輯出版了《教學工作指南》,建立了教學區域網,製作了64項技能檢查影像教學軟體,建立了多媒體語音教室(配備了42台電腦和全套多媒體設備),開辦了中青年骨幹教師多媒體課件製作培訓班,舉辦了多媒體教學比賽。設置了「五.四醫學獎學金、五.四特困生進步獎學金」。依託我院建立的護理學院開展了大專教學,並籌備開創本科招生。青年教師劉昳、王贊宏在全省教學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各記省勞動競賽一等功一次。

山西1991年至 2001年,全院醫務人員在國際國內各級各類學術期刊發表科研論文 2500餘篇,通過省科委組織鑒定的科研項目達121項,其中13項為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有80項科研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獲一等獎5項,並獲省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杜永成教授的「血小板活化支氣管哮喘發病中作用的研究」、米振國教授的「後尿道腺瘤的診斷和治療」、劉強教授的「胎兒周圍神經同種異體移植修復神經缺損」的研究和「骨胳肌包埋自體神經瘤片修復周圍神經的研究」、王斌全教授的「晚期喉癌切緣的超微定量研究及臨床應運」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王斌全教授的「耳鼻咽喉----頭頸應用解剖學系列多媒體教學軟體」獲省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李健丁教授的「口服 CT 陰性造影劑胃腸道 CT掃描中的應用研究」被評為亞洲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第七屆世界核醫學聯盟大會上,中國學者共有64篇論文在會上交流,山醫大一院就有12篇,論文數量居全國各級醫院之首,在國核心醫學界引起極大的轟動。

  山西山醫大一院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努力建立與已開發國家、先進省市醫院聯繫的直通車,選派人員在國內外研修學習、參加學術會議及短期培訓班,並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醫院講學參觀,主辦國家級、省級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為全國各地培訓學員,承辦了有13個國家參加的國際原子能協作會議,有86人當選為國家或省級醫學會主任或副主任委員,佔全省委員數的25%。醫院主辦的《護理研究》躋身於國家一級雜誌的行列。

山西醫療技術隊伍迅速壯大,人力資源實現優化組合,是山醫大一院發展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在 2000名職工中,醫療技術人員占 92%,擁有山西醫學界呼吸、消化內分泌、心內、神內、普外、泌尿、神外、婦產科耳鼻咽喉科超聲、核醫學等十幾個專業的學術帶頭人,杜永成教授等32位優秀中青年學者被省衛生廳確定為跨世紀醫學學科(後備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數在全省各大醫院中名列第一。曾受周恩來總理接見的於載畿教授等7位終身教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孫之洞教授等15位名醫、杜永成教授等15位省內知名中青年專家等等即是山醫大一院醫務人員的傑出代表。

Bkopq.jpg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是一座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創建於1919年醫院開設床位1069張,有 67個臨床醫技及職能科室,16個教研室,兩個博士點,5所教學醫院,11個研究所(室),1所醫藥專修學院,一所護校。擁有職工2000餘人,研究生導師128人,博士生導師10人,博士100餘名,高級職稱的工作人員570人,其中34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山西醫療保健中心、山西臨床教學中心、山西臨床科研中心。山西醫學界呼吸消化、普外、神內、神外、泌尿、核醫學內分泌、放射、超聲等十多個專業的中心。

醫院介紹

山西

Bkopr.jpg

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是一座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醫院開設床位1069張,有67個臨床醫技及職能科室,16個教研室,兩個博士點,5所教學醫院,11個研究所(室),1所醫藥專修學院,一所護校。擁有職工2000餘人,研究生導師128人,博士生導師10人,博士100餘名,高級職稱的工作人員570人,其中34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山西醫療保健中心、山西臨床教學中心、山西臨床科研中心。山西醫學界呼吸、消化、普外、神內、神外、泌尿、核醫學、內分泌、放射、超聲等十多個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均在這所醫院。

醫院擁有多種現代化大型醫療設備170餘台(件)。這些高精尖設備的配置和運用為實施高質量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保證。顯微外科手術、心臟體外循環直視手術、放射介入治療、射頻消融及溶栓治療心血管疾病等已廣泛開展。醫院現已能獨立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對消化系統疾病的實驗診斷、尿流動力學檢查、VOD鼠的引進、SLT接觸式雷射的應用、難治性癲癇外科治療、中美聯合帕金森治療中心對帕金森氏病的診療、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複雜頜面外傷、玻切超乳中心對白內障的非住院手術治療等新技術達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

科室介紹

消化內科

消化內科

Bkops.jpg

成立於1992年。徐大毅教授、閆柱教授、李亮成教授先後為消化科主任。現任科主任為霍麗娟主任醫師。消化科目前擁有床位32張,設有門診、住院部、內鏡室、消化中心實驗室。1996年成立了消化疾病研究所,目前是山西省消化重點學科。消化科經數年發展至今已擁有一支高水平的老、中、青醫護隊伍,霍麗娟主任醫師為現任科主任,消化學科帶頭人,山西醫科大學中青年專家,碩士研究生導師。學科現有教授、主任醫師5人(包括返聘人員),副主任醫師7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2人。其中博士後1人,已獲博士學位者5人,在讀博士2人,已獲得碩士學位者15人。實驗室技術人員4人,護士9人。近3年共發表科研論文38篇:其中國際期刊2篇,國家級期刊19篇,省級期刊17篇。申請科研項目12項,經費近20萬元,其中省級項目7項,市級項目1項,院級項目4項。已完成科研課題4項,獲科研成果獎3項,其中2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8月成功主辦了全省消化暨內鏡學年會,參會人數約300人。2004年8月成功主辦了華北地區消化學會議,參會人數達400人。2005年4月將在太原舉辦山西省消化年會,預計參會人數將達200人。近3年共招收碩士研究生9人,其中已畢業10人,4人留科,2人被山西省人民醫院聘用,1人被浙江省瀝水人民醫院聘用,餘3人回原單位工作。

風濕科

風濕免疫科於1999年3月開始籌建,4月份開診,7月份開設病房,共有病床位12張。2000年5月擴建病房,床位增加到20張。現有人員:醫師7人:教授1人,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學位3人,護士9人,實驗室人員2人。風濕科是一支作風正派、醫術精湛、全心全意為風濕病患者服務的醫療隊伍。風濕免疫科共有病床20張,每年收治病人約350人次。全天門診,節假日照常門診。年門診人數約為7000人次。並負責全院會診。風濕科是主治各種風濕免疫疾病的專科。治療疾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候群硬皮病脊柱關節病痛風骨關節炎,各類血管病變及引起肌肉關節疼痛的疾病。除上述疾病的診療外,該科還進行獨特的關節腔注射術,該技術對關節的腫脹,疼痛有較好的效果,對骨關節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唇腺活檢亦為該科特有的醫療操作,為相關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該科配備有專門的實驗室和技術人員,應用先進的生化技術和免疫熒光等技術,能夠進行風濕免疫類疾病的一系列輔助檢查。對風濕免疫類疾病的診斷治療起著良好的支持作用,科室開展了有關風濕免疫疾病的化驗檢查,如:各種自身抗體抗核抗體、ENA多肽譜、抗ds-DNA抗體、抗粒線體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和類風濕因子滴度等的檢測等。在學科建設方面已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隊,目前全科擁有博士一名,在讀博士兩名,碩士三名,本科生一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有兩人,正在培養中的研究生有六名。科主任劉秀梅教授,現任山西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全科在科主任的帶領下形成了濃厚的學習科研氛圍,先後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文章數十篇。現在承擔兩項省級科研課題,通過省科技廳鑒定一項,並多次承辦了風濕分會的會議主持與組織工作。全部醫師參加了中華醫學會舉辦的風濕病進修班學習,掌握了風濕免疫病系統、完整的診斷治療常規。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骨科

骨科專業創建於1958年,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現有醫師24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7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6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9人,在讀博士4人,在讀碩士3人,是一支人才梯隊建設合理、高素質的隊伍。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人,是山西省骨科教學的重要基地。自1985年至今,共培養碩士研究生46名,為山西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骨科專業人才。骨科技術力量雄厚,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專家學者,其中,韓西城教授被聘為「終身教授」,劉強教授於1999年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醫生」,並擔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學會常務委員,山西省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骨科雜誌》編委,《國外醫學—創傷與外科基本問題》編委,《中華顯微外科雜誌》編委,《中華創傷雜誌》編委,《中華創傷骨科雜誌》編委。韓樹峰教授擔任山西省醫學會骨科分會常委,山西省骨質疏鬆學會常委,《實用骨科雜誌》編委、省衛生廳「青年崗位能手」。鄭仰林教授擔任山西省政協常委,華北手外科學會常委,山西省針刀協會副理事長、《實用骨科雜誌》編委。自1995年以來共出版專著6部,在國家級雜誌上發表論文42篇,省級雜誌論文14篇,通過科研鑒定9項,獲科技進步獎11項,目前仍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

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1954年在山西省率先開展了神經外科手術,是山西省神經外科的「發源地」,並一直是山西省神經外科醫療、教學、科研和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是山西省神經外科首批碩士學位授予點。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由6人發展到現在的21人,其中主任醫師6人,副主任醫師9人,碩士生導師8人,博士3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8人,歸國留學人員4人。病床由20張發展到54張,並設有立體定向專用手術室、腦電研究室和顱底解剖實驗室。四十多年來,神經外科為全省培養了大批神經外科專業人才,曾成功主辦過為期一年的全國神經外科學習班,1984年以來,共招收碩士研究生29名,其中14人已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神經外科擔負了每年山西醫科大學及其分校醫學生及護校學生的培養任務。從60年代開始,該科就擔負培養神經外科進修生的任務,平均每年8-12人,其子弟遍及全國及全省各地,他們在當地神經外科疾病的防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1997年獲得神經外科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1997年以來,獲省級科研基金32萬餘元,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通過山西省科技技術廳鑒定的科研項目2項,均為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正在承擔的科研項目9項,其中省級以上科研項目6項,現有科研基金14萬餘元。在國家級及省級刊物發表科技論文85篇。在山西省率先開展了顯微神經外科血管內神經外科、立體定向功能神經外科及內窺鏡神經外科。帕金森氏病治療中心1999年被山西省衛生廳認定為山西省醫學特色專科。現參與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腦卒中規範化外科治療技術推廣應用研究」工作。

學科特色

山西醫科大學第

Bkopt.jpg

一醫院

骨科

一、脊柱疾病50年代開始,開展了胸椎後凸畸形的手術治療及脊柱結核的手術治療,在全國有一定影響。此後,緊跟國際國內最新動態,開展了脊柱側彎的手術治療、椎弓根內固定治療脊柱疾病、90年代起,還開展了鈥雷射經皮穿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還開展了居國際前沿的顱椎區病變(創傷、畸形)的寰樞椎複位、內固定技術。

二、關節疾病70年代即開展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大量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80年代起,進行了人工關節的臨床及基礎研究,還與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建立了協作關係,科研項目「成纖維細胞在人工關節鬆動中的作用」經省科委鑒定,達國內領先水平。80年代起,開展了關節鏡下的多種手術,如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關節腔清理、韌帶重建等。

三、手外科、顯微外科70年代開始在手外科、顯微外科方面有突出的發展,如率先在國內開展帶血管腓骨移植雙支撐重建膝關節、急診拇指再造(帶血管的足趾移植),游離大網膜移植修復慢性骨髓炎合併大面積皮膚缺損等。

特色醫療

神經外科新技術新項目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自1998年以來,開展了十多項新技術項目,其中立體定向功能神經外科、單鼻孔經蝶手術及內窺鏡神經外科三個項目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郝解賀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山西省醫學學科帶頭人,山西省神經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一、立體定向功能神經外科

1998年年底,在山西醫科大學和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該科與美國加州大學合作成立了帕金森氏病治療中心,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引進美國先進的立體定向設備和微電極生理監測設備,並設有立體定向專用手術室,至今開展微電極引導的立體定向蒼白球毀損術治療帕金森氏病百餘例,腦內血腫清除術、立體定向活檢術等其它立體定向手術七十餘例,均取得非常滿意的療效。以微電極引導的立體定向蒼白球毀損術治療帕金森氏病為題的科研項目於2000年通過了山西省科委組織的科研鑒定,一致認為該項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2年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單鼻孔經蝶手術

單鼻孔經蝶手術是在顯微鏡或/和內鏡直視下,直接打開蝶竇前壁,進入蝶竇腔,實施手術操作。近三年來,該科採用經單鼻孔手術入路切除垂體瘤近百例,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取得非常滿意的療效。與傳統的手術方法相比具有以下優勢:

1、手術創傷小:沒有傳統口鼻蝶入路及鼻小柱鼻中隔一蝶竇入路的手術切口,對鼻中隔、鼻腔結構損傷小;沒有鼻中隔穿孔、面部麻木等。與開顱手術相比其損傷明顯減輕,恢復快、術後次日即可下地活動。

2、手術安全性高:沒有開顱術後顱內血腫、腦水腫的危險,內鏡手術視野較顯微鏡明顯加大,可以看清以往手術視野的盲區,避免損傷視神經頸內動脈

3、腫瘤切除徹底:腫瘤切除均是在顯微鏡或/和內鏡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提高了腫瘤切除的徹底性,術後內分泌功能紊亂者減少,恢復率高,並且複發率低。

三、內窺鏡神經外科

隨著設備及技術的不斷更新,適應症的不斷擴大,內鏡神經外科的前景日益廣闊。該科於1999年引進第一代神經內窺鏡系統,又更新為新一代的STORZ內窺鏡。已應用神經內鏡治療腦積水、顱內囊腫血腫、顱內深部微小病變等數十例,在內鏡輔助的顯微神經外科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先後開展了顱底腦池結構動態解剖和神經內窺鏡手術的臨床應用科研工作,共申請科研基金十餘萬元。隨著該科神經內鏡工作的日益成熟和系統化,神經內鏡必將在神經外科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榮譽稱號

1999年被衛生部認定為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路醫院,2000年成為全省及全國執行「一日清單」制的典範,獲得全國首批「百姓放心醫院」和「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2001年被評為全國醫療衛生系統企業信譽50個AAA級(最高級別)單位,2003年獲得全國衛生系統抗擊非典先進集體稱號。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的先進設備

山醫大一院高精尖醫療設備自成體系,醫療器械總值近億元,擁有核磁共振成像系統、螺旋CT、雙探頭ECT、數字化 X光機、腦立體定向治療儀、導管站、鈥雷射治療儀HP5000型彩色超聲顯像儀、OLMPUS AU1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K-90血液透析儀、 X線骨密度檢測儀、體外振波碎石機、全自動電腦控制牙科綜合治療儀、高速冷凍切片機及系列內窺鏡等大型先進設備170餘台(件)。這些高精尖設備的配置和運用為實施高質量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所獲榮譽

山西1991年至 2001年,全院醫務人員在國際國內各級各類學術期刊發表科研論文 2500餘篇,通過省科委組織鑒定的科研項目達121項,其中13項為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有80項科研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獲一等獎5項,並獲省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杜永成教授的「血小板活化支氣管哮喘發病中作用的研究」、米振國教授的「後尿道腺瘤的診斷和治療」、劉強教授的「胎兒周圍神經同種異體移植修復神經缺損」的研究和「骨胳肌包埋自體神經瘤片修復周圍神經的研究」、王斌全教授的「晚期喉癌切緣的超微定量研究及臨床應運」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王斌全教授的「耳鼻咽喉----頭頸應用解剖學系列多媒體教學軟體」獲省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李健丁教授的「口服 CT 陰性造影劑胃腸道 CT掃描中的應用研究」被評為亞洲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第七屆世界核醫學聯盟大會上,中國學者共有64篇論文在會上交流,山醫大一院就有12篇,論文數量居全國各級醫院之首,在國核心醫學界引起極大的轟動。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附近的醫院

參看

關於「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條目的留言

--113.26.188.234 2014年7月13日 (日) 17:04 (CST)

留言: 真心希望大家換一家醫院,要不然讓你很無奈。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