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種鵝兒腸
|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大種鵝兒腸 | 中藥圖典 | 
| 大種鵝兒腸 Dà Zhǒnɡ é ér Chánɡ | |
|---|---|
| 別名 | 黑牽牛、通經草 | 
| 功效作用 | 行氣化濕;活血止痛;解毒。主胃痛;腹痛;關節酸痛;婦女經期腹痛;月經不調;黃疸;便血;小兒疳積;疔瘡 | 
| 英文名 | |
| 始載於 | |
| 毒性 | |
| 歸經 | |
| 藥性 | 平 | 
| 藥味 | 辛 | 
【拼音名】 Dà Zhǒnɡ é ér Chánɡ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llaria monosperma Buch.-Ham.exD.Don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集全草或採挖根部,去除泥土,晒乾或鮮用。
【原形態】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大,圓柱形。莖直立,高約100cm,質軟弱,密被短毛,具明顯節,節部稍膨大。單葉對生;披針形,長可達10cm,先端尖銳,全緣,基部抱莖,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纖弱,帶紫色,有細毛;花小,白色;萼片5,綠色;花瓣5,先端2深裂,裂片長圓形;雄蕊10,子房上位,花柱3,細長。蒴果,長圓球形。花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或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貴州等地。
【性味】 辛;平
【功效與作用】 行氣化濕;活血止痛;解毒。主胃痛;腹痛;關節酸痛;婦女經期腹痛;月經不調;黃疸;便血;小兒疳積;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 ||||||||||||||||||||||||||||
出自A+醫學百科 「大種鵝兒腸」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4%A7%E7%A7%8D%E9%B9%85%E5%84%BF%E8%82%A0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 關於「大種鵝兒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 目前暫無留言 | |
| 添加留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