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泡通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大泡通葉 | 中藥圖典 |
大泡通葉 Dà Pào Tōnɡ Yè |
|
---|---|
別名 | 牛嗓管葉、豆鼓葉、大豆豉葉 |
功效作用 | 祛風燥濕;解毒斂瘡。主風疹;濕疹;皮炎;皮膚皸裂 |
英文名 | Leaf of Delavay Schefflera |
始載於 | 《貴州民間藥物》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澀 |
《中藥大辭典》:大泡通葉
【出處】 《貴州民間藥》
【拼音名】 Dà Pào Tōnɡ Yè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穗序鵝掌柴的葉。
【功效與作用】 《貴州民間藥物》:"治皮膚裂開(受寒冷刺激而起),用大泡通葉一張,火上烤軟後包於患處.每夜如法包一次。"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泡通葉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 Dà Pào Tōnɡ Yè
【英文名】 Leaf of Delavay Schefflera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穗序鵝掌柴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efflera delavayi (Franch.) Harms.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晒乾研粉。
【原形態】 喬木灌木,高3-8m。莖粗大,外表暗褐色;小枝粗壯,幼時必生黃棕以星狀絨毛,後即脫落;具白以片狀髓心。掌狀複葉有小葉4-7;葉柄長4-16cm,最長可至70cm,幼時密生星狀絨毛,成長圓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20cm,最長可達35cm,寬2-8cm或稍寬;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鈍形至圓形;全緣具疏離不整齊粗齒或1-3淺裂至深裂,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灰白以或黃棕色星狀絨毛,主脈粗而明顯;側脈8-12對,上面坦或微隆起,下面稍隆起,網脈上面稍下陷,稀平坦,下面為絨毛掩蓋而不隆起。花無梗,穗狀花序聚生成大圓錐花序頂生,長12-10cm,主軸和分枝幼時均密被星狀絨毛,後毛逐漸脫落,分枝長10-30cm;苞片卵形,長4-5mm,小苞片三角狀卵形,長1-2mm,均密被星狀絨毛;萼長1.5-2mm,疏被星狀短柔毛,邊緣有4-5齒;『花瓣4-5,三角狀卵形,長約2mm,無毛,花白色;雄蕊5,花絲長約3mm;子房下位,4-5室;花柱合生成柱狀,柱頭不明顯,花盤隆起。果實球形,直徑約4mm,紫黑色,幾無毛;宿存花柱長1.5-2mm。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1月。
【性味】 味苦;澀;性微寒
【功效與作用】 祛風燥濕;解毒斂瘡。主風疹;濕疹;皮炎;皮膚皸裂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治皮膚裂開(受寒冷刺激而起),用大泡通葉一張,火上烤軟後包於患處。每夜如法包一次。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大泡通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