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診斷與性病/細菌性陰道病
醫學電子書 >> 《基因診斷與性傳播疾病》 >> 細菌性陰道病 |
基因診斷與性傳播疾病 |
|
細菌性陰道病主要是由陰道加特納菌引起的一種陰道炎,可通過性關係傳播。
過去一直將細菌性陰道病稱為非特異性陰道炎(nonspecific vaginitis, NSV),後來研究人員從患者陰道分泌物中分離到了陰道嗜血桿菌(Haemophilus Vaginalis),故稱為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HaemophilusVaginalis Vaginitis),陰道嗜血桿菌也稱為加特納菌,故又稱為加特納菌陰道炎(GardnerellaVaginalis Vaginitis)。為了統一起見,1984年確定為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病(bacterialvaginosis ,BV)是加特納菌、厭氧菌等增多,而乳酸桿菌減少,陰道內生態平衡系統改變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健康婦女陰道中也有加特納菌寄生。細菌性陰道病的臨床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或灰綠色,麵糊樣糊稠度,有氣泡。魚腥味,陰道分泌物pH值增高,分泌物塗片檢測可見到線索細胞及塗片革蘭氏染色可見上述菌群變化。細菌性陰道病與性活躍、性亂交有關。該病可導致急性輸卵管炎,早產及新生兒圍產期併發症。應引起高度重視。
目錄 |
第一節 病原學
加特納菌屬是一種單一菌的菌屬。是一個新發的菌屬,加特納菌為革蘭陰性桿菌,部分變異成為球菌樣小桿菌,菌體小,兩端呈園形,無莢膜,無鞭毛,營養性厭氧生活,部分專性厭氧。菌體長0.3-0.45μm,寬0.1-0.2μm,形體比乳酸桿菌小,呈多形性。培養的最適pH值6.0-6.5,在pH值小於4.0,不能生長。不產胺,也不產生過氧化氫酶和氧化酶。H2O2抑制試驗陽性。糖發酵產物主要是乙酸。電鏡下顯示細胞壁的薄片有迭成的結構,並含有脂多糖。
正常陰道菌群絕大部分由各種兼性厭氧的乳酸桿菌屬組成,如乳酸桿菌、金氏乳酸桿菌,這些菌種產生乳酸,過氧化氫及其他在調節陰道菌落時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患細菌性陰道病的病人陰道內不存在或僅少量存在上述菌屬。
第二節 傳播途徑
細菌性陰道病可以通過性傳播,但一直存在爭議。因為加特納菌是正常陰道菌群中的組成菌,患有細菌性陰道病患者存在著明顯的菌群失調,是由於陰道菌群失調引起發病,還是由於患細菌性陰道病而引起菌群失調有待進一步研究。
第三節 發病機理
正常陰道內寄生著乳酸桿菌,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陰道加特納菌及大腸桿菌以及厭氧的消化鏈球菌屬、消化球菌、厭氧乳酸桿菌、類桿菌等,這些菌保持一定的比例,維繫著陰道內生態平衡。正常婦女陰道分泌物中每毫升有106個菌落形成單位。
正常育齡婦女,在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下,陰道上皮細胞增生,其表層細胞含有豐富的糖原,非常有利於兼氧乳酸桿菌的生長,這種細菌占陰道的90%以上。這種乳酸桿菌大量存在,就抑制了其他致病菌的生長。在陰道形成了一個正常的生態平衡。
當人體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陰道上皮萎縮,細胞糖原減少,不利於乳酸桿菌生長。大量使用抗生素或用鹼性液體過度沖洗陰道,抑制乳酸桿菌的生長。性亂,性交頻繁(因精液pH為7.2-7.8)等導致致病性厭氧菌和加特納菌大量繁殖,引起陰道微生物生態平衡失調。兼氧性乳酸桿菌減少。最終導致細菌性陰道病。
由於厭氧菌產生的脫羧酶,可激發加特納菌產生某種胺基酸,產生揮發性胺類,釋放出難聞的魚腥臭味,胺類使pH值升高,又抑制乳酸桿菌繁殖,粘附有細菌的陰道表皮細胞脫落,使陰道分泌物增加,從而導致本病。由於菌群紊亂,陰道炎症並不明顯,分泌物中白細胞減少,因此稱細菌性陰道病比陰道炎更恰當。
第四節 實驗室檢查
1.陰道pH值升高,5.0-5.5(正常人pH4.0-4.7)。
2.胺試驗有魚星氣味。(用10%KOH溶液加入分泌物中,可嗅到「魚腥」樣氨味,這是胺遇鹼後放出氨所致)。
3.陰道分泌物塗片可找到邊緣不規則的線索細胞(變性的上皮細胞),其表面有特殊斑點或大量細小顆粒,如撒上一層麵粉,革蘭氏染色見許多球樣小桿菌,無乳酸桿菌或乳酸菌極少。
第五節 臨床表現
1.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或灰綠色,麵糊樣稠度,有氣泡。
2.魚腥樣氣味,性交後臭味更重。
3.陰道及宮頸檢查無明顯異常。
第六節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1.非化膿性灰白色粘稠陰道分泌物。
2.陰道分泌物有魚腥樣氣味,性交時或性交後加重,胺試驗陽性。
3.陰道分泌物pH升高,5.0-5.5。
4.陰道分泌物塗片找到線索細胞。
以上四項指標中必須具備2項或兩項以上才能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病。
二、 鑒別診斷
1.念珠菌外陰陰道炎:外陰陰道瘙癢,乳酪或豆渣樣白帶,陰道壁有白色假膜,真菌檢查陽性。
2.滴蟲性陰道炎:陰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狀,味惡臭,可有尿道炎,膀胱炎,宮頸炎,尿道旁腺炎及巴氏腺感染,偶有腎盂腎炎,可有血尿。宮頸充血,水腫及出血,呈莓狀外觀,滴蟲檢查陽性。
細菌性陰道病與其他陰道感染鑒別
正常陰道 | 細菌性陰道病 | 真菌性陰道炎 | 滴蟲性陰道炎 | |
病原菌 | 非感染的乳酸桿菌佔優勢 | 陰道加特納菌 厭氧菌 |
白念珠菌和酵母菌 | 陰道毛滴蟲 |
典型症状 | 無 | 惡嗅的分泌物 | 外陰瘙癢分泌物多 | 大量的膿性分泌物,外陰瘙癢 |
分泌物量 | 不定,常少 | 中等 | 少量至中等 | 大量 |
顏色 | 無色或白色 | 白色或灰色 | 白色 | 黃色 |
粘稠度 | 絮狀,非均一性 | 均勻的,低粘度的附於陰道壁 | 凝結,成塊 | 稀薄,泡沫狀 |
外陰,陰道 上皮炎症 |
無 | 無 | 陰道上皮,陰道口、外紅斑,外陰炎常見 | 陰道和外陰上紅斑,斑點狀陰道炎 |
陰道PH值 | 常為≤4.5 | 常≥4.5 | 常≤4.5 | 常≥4.5 |
胺試驗 | 無 | 存在 | 無 | 可能存在 |
顯微鏡檢查 | 正常上皮細胞,乳酸桿菌佔優勢 | 線索細胞,白細減少,大量混雜菌落,加特納菌數量超過乳酸桿菌 | 白細胞、上皮細胞,酵母菌菌絲體或假菌絲體佔優勢 | 白細胞,有症状病人見活動毛滴蟲,無症状者不常見 |
第七節 治療
1.滅滴靈250-500mg,每日2次,連服7日,服藥內2日禁酒,孕婦禁用。
2.磺甲硝咪唑1.0g,每日1次,連服10-15日。
3.四環素500mg,每日4次,連服7日。
4.氯林可黴素300mg,每日2次,連服7日。
5.氨苄青黴素0.5g,每日4次,共7天。
6.可用1%乳酸或醋酸溶液作陰道沖洗,以恢復正常生理環境,抑制細菌生長。
7.乳酸桿菌療法與乳酸桿菌製劑,國外使用乳酸桿菌療法,主要用於陰道沖洗和製成栓劑置於陰道內。
參看
生殖器念珠菌病 | 陰道毛滴蟲病 |
關於「基因診斷與性病/細菌性陰道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