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診斷與性病/淋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基因診斷與性傳播疾病》 >> 淋病
基因診斷與性傳播疾病

基因診斷與性傳播疾病目錄

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的化膿性感染。是最常見的性病之一,其主要表現是淋菌性尿道炎宮頸炎淋球菌還可以由尿道或宮頸局部擴散感染,引起附睾炎盆腔炎;也可以經血行傳播引起播散性淋病。此外也可引起眼、咽部、直腸的感染;還有一部分患者雖然已被淋球菌感染,但在臨床上不出現症状,稱為無症状淋病。由於產青黴素酶耐藥菌株出現,給防治和控制本病帶來了嚴重困難。祖國醫學對淋病的記載早於公元前2-3世紀的《黃帝內經.素問》,公元7世紀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均描述過本病,公元10世紀宋代以後,關於淋病的名稱更為繁多,但後來常把淋、癃、濁三個不同疾病合在一起,濁指精病,即白濁,與現代描述有相似之處。Galen(公元130年)用希臘文Gonorrhea來形容淋病。Goho為精子之意,rhea為流動,Gonorrhea意為「精子流動」(flow of seed),說明當時對精液與尿道內膿液混淆不清。

1767年John Huntor作了一個大膽的試驗,將患淋病患者的膿液種植到自己身上,由於此患者同時患有梅毒,因而他同時患上了淋病和梅毒,最後死於梅毒性主動脈炎。當時就認為淋病是梅毒的早期病變,19世紀中葉以前,人們曾把二者當成同一疾病。

1897年Albert Neisser在患者尿道、陰道新生兒眼內膿液中找到了淋球菌,故將淋球菌命名為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三年後Leistikow和Loffler在體外分離培養成功。1885年Bumm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上培養出該菌,並接種於健康人的尿道內亦產生同樣的症状,淋球菌作為淋病的致病菌才得以確立。但是淋病與衣原體感染在20世紀初仍混為一談。對症状較輕,尿道分泌物稀薄者認為是慢性淋病,直到應用青黴素將淋病治癒後,才認識到這種尿道炎為另一種性病。

人類是淋菌的唯一宿主。淋球菌對低等動物無致病能力,曾多次將人體尿道內含有淋球菌的膿液移植於兔子眼內,試圖引起淋球菌結合膜炎,始終未獲成功,說明人類缺乏殺滅淋球菌的能力。所以淋球菌只能侵襲人類。對於低等動物並無侵犯能力。

70年代以後,有關淋病的研究取得了進展,80年代對淋球菌的基因結構及其發病機製作了許多研究,希望從免疫學方面來控制淋病,但至今尚未成功。

淋病的治療也經過一個漫長的歷程,早期用藥物尿道內灌注,1935年開始用磺胺,1938~1940年開始用青黴素,1945年國已報導在臨床上出現了有耐青黴素的淋菌性尿道炎病人,1960年開始檢測淋球菌對青黴素的敏感性,1976年國正式分離出產青黴素酶的淋球菌菌株(Penicillinase-ProducingNeisseria Gonorrhoeae,PPNG),近年來又有耐壯觀黴素菌株的報導。

參看

32 綜合治理防治性病 | 淋病病原學 32
關於「基因診斷與性病/淋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